当我们在运动饮料的货架前驻足时,在发烧后身体虚弱时,或是在长途旅行中,“电解质饮料”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究竟是什么?是维持健康必需的能量补充剂,还是被过度包装的概念?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揭开电解质饮料的“面纱”。
核心价值:电解质饮料为何重要?
电解质饮料是一种专门设计的用于补充人体因出汗、呕吐、腹泻等情况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的饮品,其核心价值在于同时提供水分和关键电解质,快速、有效地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电解质饮料包含的关键电解质成分及作用见表1。电解质饮料能通过补充这些成分,帮助身体在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时,快速恢复平衡,保障神经、肌肉等系统的正常运作。
适用场景:
何时需要饮用电解质饮料?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要饮用电解质饮料:
中高强度或超过1小时的长时间运动。运动中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与电解质同步丢失,相比纯水,含适量钠和碳水化合物的电解质饮料能更有效地维持血容量和血浆渗透压,通过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钠维持神经肌肉功能来延缓疲劳并提升耐力表现,还能降低因过量饮水稀释血液钠浓度而引发的低钠血症风险。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明确建议,长时间运动需补充含钠饮料。
肠胃炎或发热时,身体会通过呕吐、腹泻、出汗等方式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此时,饮用电解质饮料可作为家庭临时辅助手段,它能借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机制”最大化水分吸收效率以纠正脱水,同时补充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防止因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口服补液盐疗法作为腹泻病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它无法替代专业治疗,若出现明显的病症,仍需及时的就医。
高温环境中作业或生活在炎热环境中。即使不进行剧烈运动,大量隐性出汗也会导致电解质丢失,此时补充含钠饮料,比单纯饮用纯水更有利于维持体液平衡,降低热相关疾病的风险。
电解质饮料与
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的区别
电解质饮料、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在定义、核心功能和适用场景上有显著区别。
电解质饮料是添加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能为机体补充新陈代谢消耗的电解质、水分的制品。目标在于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通过“钠-葡萄糖协同转运机制”提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效率,恢复因出汗、呕吐、腹泻等丢失的体液平衡和电解质稳态。
运动饮料是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制品。目标在于同时满足补液、补电解质和供能需求,通过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延缓疲劳,同时维持神经肌肉功能。
能量饮料是含有一定能量并添加适量营养成分或其他特定成分,能为机体补充能量,或加速能量释放和吸收的制品。目标在于通过咖啡因等刺激性成分提神醒脑,短期提升注意力和兴奋度,与“补充水分或电解质”无直接关联。
三者的适用场景对比见表2。简言之,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电解质饮料聚焦“平衡”,运动饮料聚焦“运动表现”,能量饮料聚焦“短期兴奋”,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
饮用提醒:
电解质饮料的饮用注意事项
电解质饮料并非“多多益善”。对于轻体力活动、办公室工作、学生日常学习等场景,均衡饮食搭配白水或淡茶,已足够满足身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需求,额外饮用电解质饮料,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糖分和热量摄入。
注意糖分、热量的摄入
许多市售电解质饮料,尤其是运动饮料风味产品,添加了大量糖分,过量饮用可能增加肥胖、龋齿、2型糖尿病的风险。选择时需仔细查看营养标签,优先选择低糖、无糖或使用代糖的产品,尤其是需要控制热量或血糖的人群。
警惕钠摄入过量
尽管钠是电解质饮料的核心成分,但过量摄入钠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患者不利,普通人日常也不应依赖电解质饮料作为主要水分来源。
非“万能解药”
电解质饮料无法治疗疾病本身,不能替代正常饮食提供的全面营养,也无法有效“解酒”。
特殊人群慎用
肾脏疾病患者、心力衰竭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需要限盐、限钾的人群,饮用电解质饮料前务必咨询医生。
选购指南:
如何挑选合适的电解质饮料
要看清标签。关注电解质含量、糖含量和热量,以及配料表中的添加剂情况。看钠、钾含量是否与自身需求匹配,优先选择低糖或无糖产品。
匹配需求。日常补水时,白水是最佳选择。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时,可选择含适量钠和碳水化合物的电解质饮料或运动饮料。呕吐腹泻后补液,首选接近ORS标准的低渗口服补液盐溶液(钠约75mmol/L,葡萄糖约75mmol/L,钾约20mmol/L,渗透压约245mOsm/L)。
电解质饮料是现代营养科学的应用成果,在长时间运动、疾病脱水、高温暴露等特定场景下,科学配比的电解质饮料确实能帮助人体高效恢复体液平衡、维持生理功能。然而,它并非日常保健的必需品,更不是“越喝越健康”的灵丹妙药。消费者应清晰认识其设计初衷和作用,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理性进行选择,优先考虑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白水摄入。唯有科学认知、理性消费,才能让电解质饮料真正服务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