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审判工作,以案释法,有力震慑涉校园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在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暨全国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新学期开学之际,最高人民法院遴选发布8个涉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案例六
某农业公司诉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案——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产品标签的合法性承担责任
基本案情
2021年8月,某农业公司通过招投标获得某县中小学、幼儿园大米配送资格。因自身生产、配送能力不足,某农业公司委托某米业公司实际生产、配送大米,并向其提供了标注虚假产地的包装袋。在生产过程中,因喷码设备及印油问题,导致生产的910袋大米生产日期模糊不清、无法辨识。该批问题大米被配送至8所学校。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某农业公司供应的大米存在生产日期模糊及产地标注不实问题,于2022年2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10万元(某米业公司已被另案处罚)。某农业公司不服,提起本案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撤销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书》。
裁判结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大米包装袋标示的生产日期模糊不清、无法辨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71条第2款关于标签应清晰、醒目的规定。虽然生产日期模糊的直接原因是受托方某米业公司的设备及耗材问题,但作为委托生产方,某农业公司对受托方的生产行为负有监督责任,存在监督过失。同时,涉案大米实际产地与某农业公司提供的包装袋标示产地不符,构成虚假标示产地的违法行为。某农业公司的上述违法行为并非标签瑕疵,存在主观故意,不符合免予处罚的条件。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的处罚决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据此,判决驳回某农业公司的诉讼请求。
典型意义
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涉案食品供应对象均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属于特殊消费群体,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丝毫不容松懈。食品生产日期模糊导致无法判断保质期、产地虚假标注误导产品来源,均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本案特别指出委托方对受托方的生产行为负有监督责任,需对受托方的标签违法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效厘清了委托生产中责任主体的认定难题,压实了委托生产的责任链条,倒逼企业建立从原粮采购、委托加工到标签设计的全链条管控机制,从源头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尤为关键的是,法院判决支持行政机关在校园食品供应领域落实最严格的监管,严防企业规避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要求,为市场主体划清了“校园食品无小事、合规经营是底线”的红线。该判决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以“最严标准”守护校园师生“舌尖上安全”的责任担当,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指导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