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消费领域的主力军一直是线下的传统实体零售。但自电商兴起后,舆论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电商平台。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也给了假冒伪劣商品(分为假冒商品、伪劣商品)带来了可乘之机,网购假货、质量等问题也成为电商平台发展中被诟病的弱点,也受到投资者、政府机构、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的“3·15”恰逢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假货治理问题再次进行了热议。
在刚刚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李克强在谈到2018年政府工作规划建议时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聚焦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对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体现了这届政府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坚定决心,并且是一种零容忍的态度,是用法制手段来坚定打击,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会热议假货治理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微博上发文首次向代表委员提出倡议“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后,引发了众多代表委员、企业界、司法界人士对打假的讨论,打假话题掀起了新高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写入政府工作规划建议,假货治理也再度成为代表委员间热议的话题。
唯品会副总裁黄红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的信息反映出我国最高层对产品质量的重视。这对唯品会等整个电商行业也是一个重大利好,电商企业只有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来捍卫品质这条生命线,才能更加有信心在未来做得更好。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则认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假货根源不除,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掣肘,必须加大对假货源头的治理力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也再度呼吁要“像查酒驾的思路一样打假”。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相比于去年,今年更多的代表委员将提案、议案提升到了应落实到法律层面严惩假货,甚至提出将制假直接入刑,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表示,在政策方向的指引下,打击假货将保持高压态势,对制假售假加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将逐步实现,可以期待未来在法律、政策上有关假货治理的相关规范将不断完善,无论线上线下的假货都将得到更有效地治理。
在如何治理方面,张茅赞成通过法律的制定加大对假冒伪劣惩处的力度,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并建议:一靠公开曝光威慑制售假,二靠修法加大惩处力度。记者注意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治理假货如同治理酒驾,不对制假行为作最严厉的遏制,治理假货也就无从谈起。”朱征夫连续两年对打假问题提出提案,朱征夫表示,要提高制售假犯罪的法定刑,并加大对制售假人员的经济惩罚,发挥立法对制售假犯罪产生威慑和预防作用。呼吁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建议加大对假货源头的治理,降低制售假入刑门槛,共同推动制假行为直接入刑。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朱新力看来,不光可以借鉴治理酒驾的成功经验,确立严刑峻法的打假模式,还可设立更高的惩罚性赔偿措施,如以经营额为计算基准,实现“一次造假、终身负债”的经济制裁。
治理假货的进步
实际上,2017年是“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形成社会共识的一年,在各界声援打假后,被诟病多年的网络售假行为也获得了部分重视和进步。
“过去一年,从顶层设计方面,《电子商务法(草案)》呼之欲出,《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提请进行三审及工商总局、商务部等多部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治理假货问题,各地也抓了多起制假售假的典型,从政策保障、市场环境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曹磊对本报记者介绍道,另一方面,电商行业本身,阿里、京东、唯品会、苏宁等电商平台也把假冒伪劣当作平台经营的生死线,从线上销售端,线下生产端防假打假。
以阿里为例,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严琪向本报记者介绍,阿里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做打假,除了通过“商品大脑”、图像识别算法、生物识别认证等“黑科技”技术手段来对假货进行识别与拦截,还会以平台为主体对售假卖家发起民事诉讼,阿里还成立打假特战队为各省执法机关提供涉假线索并且协助执法机关进行调查。
据《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阿里巴巴累计向全国公安机关推送超过5万元起的涉假线索1910条,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在营造健康的网购环境、消费体验中,除了严打,严防也是电商杜绝假货的重要抓手。
国美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国美在线商品的销售主体在入驻之前皆要经过筛选,需具有合法的销售主体资质及商品的销售来源,有专门的质控部门对所有预入驻销售主体进行审核,并且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在店铺页面对销售主体的信息进行披露,保证每笔交易公开、透明。
唯品会方面告诉本报记者,商品从售前资质准入到出货会遇到8道商品质检关卡。他们通过建立“正品十重保障”“品控九条”,相比于2016年,2017年唯品会的客户投诉率下降了12%,因质量原因导致的退货率下降了20%。“唯品会花费近一年时间、投资超过1亿元布局了完整的检验体系,每年会联合第三方机构给每件商品投正品保险,委托专业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每个品牌也进行平均3次的抽检。”黄红英对本报记者表示,唯品会对待正品已达到偏执态度,唯品会CEO沈亚对正品抓的比业绩还重,2018年唯品会还将继续在源头精选、品控、质检、仓储物流、正品鉴定团队方面扩大力度,形成一个全开放的政策生态。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做好内部品控。
值得注意的是,“3·15”前夕,各大电商平台打起了“升级”战。苏宁易购提出了46项服务承诺,并承诺质量问题“30天包退,365天包换”,京东则抛出了“京东家电36项承诺,解决各种购买问题”,唯品会在此前的“品控九条”“正品十重保障”的基础之上新增两项措施,在品牌授权上要求与品牌商或品牌指定官方代理商对接合作,务求将授权链缩至最短;商品信息溯源方面打通品牌供应链,进行全站商品信息的溯源。
多方力量打假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电商行业线下假货、劣货源头并未根除,被投诉仍是电商行业主要的痛点。
“虽然当前以政府领导、工商消委牵头,部门协作、行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共制消费维权的格局逐步形成,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消费维权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比如在网络上的商品零售明显提速的今天,涉及网络购物的投诉也呈高速增长的态势。”3月15日下午,在肇庆市举办的正品电商发展论坛暨唯品会“3·15”“正”行动活动上,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陈奕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内的众多媒体如是感慨。
据陈奕辉介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68.57万件,同比增长184.4%。网络购物的投诉量增幅较大。“数字惊人,数字背后还蕴藏着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陈奕辉同时也表示,“今年我们将加大消费执法力度,加大消费维权力度,加大社会共治力度,要用务实的行动来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阿里的上述报告称,在各方力量加大治理的同时,制假售假团伙已转向微信朋友圈、微商等平台销售假货,向跨国、跨境各类平台流窜销售。
尽管假货流通的形式在变化,但根源来自于实体制造业,流通业的发展迅速助推了假货扩散速度,电商则成为放大器。
“要从根本上杜绝网购假货痛点,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制造业上。”曹磊则向本报记者表示,假货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凭借任何一方的力量根除,仍需要从政府、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社会机构五个维度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