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乳品价格降低
国内上游乳企受困
9月2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进口乳制品冲击国内市场的问题时表示,由于原料价格、养殖成本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使用国内原奶加工的各种乳制品的成本高于进口同类产品。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的乳制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2%。
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逆势上扬
沈丹阳表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乳制品138.3万吨,同比增长29.1%;进口总额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前7个月我国进口乳制品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去年同期进口基数较低,二是国内外差价大,三是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还稍显不足。
2015年受经济下行、消费减少影响,国内乳品库存增多,进口量明显下降,导致今年进口增幅比较明显,但跟2014年同期相比仍略有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乳制品总量178.7万吨,同比下降7.6%;进口总额56.5亿美元,同比下降29%。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乳制品进口整体放缓的情况下,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乳制品的进口量却在逐年增长。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17.6万吨,增长幅度达45%;总价值达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报告,2015年我国进口数量最大的前4种乳制品分别为大包粉、成品液态奶、乳清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而进口额最大的前4种乳制品为婴幼儿配方奶粉、大包粉、乳清粉和成品液态奶,占比分别为43.7%、26.7%、9.3%和8.6%。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表示,今年1—6月,进口乳制品的增长仍没有放缓,这也是造成我国上游乳企生存困难的直接原因。
低价进口乳品冲击国内上游乳企
在造成进口乳制品增加的三个因素中,价格无疑成为关注焦点。据沈丹阳介绍,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的乳制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2%。由于原料价格、养殖成本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使用国内原奶加工的各种乳制品的成本高于进口同类产品。
数据显示,进口大包粉到岸价格长期保持在每吨1.5万—2.5万元,而国内乳品企业使用生鲜乳的成本在每吨3.3万—3.5万元,价格相差近一倍。低成本也驱使大量国内乳企选用进口大包粉加工奶粉,而放弃收购鲜奶,一些液态奶企也受利益驱使偷偷使用复原乳而不标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曾指出,“我们的奶价全球最贵”。加工成本、员工工资、管理费、检验费等居高不下。在此驱动下,不少乳企出海布局。一位大型乳企负责人透露,在大洋洲生产一罐奶粉运回国内即使算上关税成本也比国内少很多。
而原奶价格的竞争劣势在国内上游乳企的业绩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型上游乳企现代牧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跌8.8%,净利-5.6亿元,首次出现亏损。现代牧业将亏损主要原因归结为进口大包粉及复原乳的冲击,导致其上半年生产的原料奶中有11%被喷制成粉,同时需要控制奶牛数量。竞争劣势也使得我国原奶收购价格走低。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原奶价格低迷,10个主产区全年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45元,同比下降14.8%。2008年以来,生鲜乳价格年均涨幅3.1%,小于牛奶零售价格年均6.9%的增幅。
沈丹阳表示,乳制品属于自由贸易项下的产品,进口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力。要解决我国乳制品行业面临的问题,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进口啤酒呈爆发式增长
消费市场占比仍显不足
近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了2016年1—7月酒类进口统计数据,其中啤酒进口总量为3.75亿升,同比增加26.73%;进口总额为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9.34%。啤酒行业整体业绩时好时坏,而进口啤酒却持续几年爆发式增长,原因何在?
尝鲜消费人群崛起助推高增长
有业内人士指出,进口啤酒大幅增长是从2012年开始的,在2012年前的增幅都不大。2012年至2015年连续大幅增长,4年的累计增幅为737.2%。那么,在啤酒行业整体呈下行的趋势下,为何进口啤酒却逆势增长?
“由于啤酒进口量的基数小,增长速度才显得快。”对于近几年来进口啤酒的高速增长,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表示,进口啤酒实际上是拿走了啤酒行业的塔尖部分,但从啤酒消费总量来说,占比非常有限。近年全国每年啤酒消费总量约5000万千升,其中进口量50多万千升,也就是进口量只占全国啤酒消费量的1%。
近年来,进口啤酒的市场份额之所以呈爆发式增长,首先是源于啤酒消费市场大环境的改变。何勇进一步分析,目前啤酒消费市场已经进入精致化和细分化市场,消费者对于品质和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其次,进口啤酒吸引眼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抢占的主要是北上广深这些高消费城市的尝鲜消费人群。而在何勇看来,这部分尝鲜消费人群是谈不上品牌忠诚度和归属感的,甚至产品忠诚度极低。另外,进口啤酒在电商渠道等表现较突出,让人产生占有率很高的感觉。
部分消费者深信“进口=品质”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进口啤酒,是认为其口感浓醇,花色更多,并有不少人直言“啤酒就一定是德国的好”。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目前正进入一个“品质敏感而价格不敏感”的消费时代,很多人对进口的东西有一种代表品质的错觉,而消费者本身对啤酒这个舶来品有着追根溯源和崇尚洋货的情结,进口啤酒的大幅增长正体现了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何勇指出,啤酒在中国发展时间才100多年,发展时间较短,底蕴相对较低,在这方面很难去和白酒、黄酒传承几千年的酒类产品相提并论。“不仅消费者认为国外的更好,甚至国内一些厂家也把德国这个概念提升了很多,其实这是生产厂家对自己产品不自信和消费者对自己国家产品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他还表示,有人认为国产啤酒没有“酒味儿”,而进口啤酒浓醇化,这其实是认知误区。国内之所以那么多淡色啤酒,其实是市场需求决定的。正因为国产啤酒淡色居多,进口来的都是浓醇型和花色较多产品,事实上国外淡色啤酒也很多。
占比过低 啤酒进口还将增加
如今啤酒消费市场已经进入精致化、细分化市场,消费者对品质、差异化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要求越发突出。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市场份额占比过低的进口啤酒,下一步还会有一定增长。
不过,基于进口啤酒本身的价格因素、国内消费者对啤酒产品和啤酒文化的理解逐步加深,国内本地化的产品对浓醇型、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和调整,”何勇预测,“未来两三年,进口啤酒增长的幅度会降低,在整个啤酒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高于5%,国内市场还是会以地域性产品为主导。”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啤酒除了保质期还有保鲜期,过了保鲜期但在保质期以内的产品虽然在食品质量安全上没有问题,但在啤酒口感上会产生很大影响。何勇介绍,“进口啤酒从产地到中国,周期通常是3至6个月,有的甚至长达7至8月。因此从新鲜化角度来讲,地域性产品可能比经过舟车劳顿、长途跋涉而来的进口啤酒口感更好。”
优质肉类产品需求量扩大
国内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肉类进口口岸的逐步开放以及国际肉价低位优势、双边自由贸易政策、国内生肉市场供应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今年进口肉量大幅度增加。根据天津市检验检疫局的消息称,截至2016年8月底,天津市检验检疫局已累计检疫查验进口冷冻肉类产品总量103.29万吨,同比增长93.61%,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的87万吨。至此,天津港进口冻肉目前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每年肉类进口突破2500万吨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介绍,目前我国每年人均肉类消费已经突破63公斤。每年进口的肉类已经突破2500万吨,贸易逆差还在逐年增大,去年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160万吨。到2020年,我国预计可生产9000万吨的肉类产品,市场需求则可达到1亿吨,将有1000万吨的市场空缺需要通过进口产品来解决。按目前全球肉类产品每年约在2300万吨左右来计算,到2020年,全球近半的肉类国际贸易将要和中国企业进行,未来肉类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牛羊肉进口大国。近年来,除了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生鲜电商初试牛刀,跨境直采成为可能。
进口来源扩大,价格竞争激烈。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旺盛,牛羊肉进口来源国正在不断扩展。2012年以来我国恢复了从阿根廷、巴西、智利、蒙古的牛羊肉进口,2015年又与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纳米比亚、俄罗斯等国就肉类进口进行了谈判。随着进口竞争激烈,牛羊肉进口价格维持走低态势。据海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我国进口牛肉、羊肉均价同比分别下跌8.6%、27.4%。
进口屠宰用活牛成为当前进口新模式。去年8月中澳就进口澳大利亚屠宰用商品活牛已经达成协议,澳洲每年将向中国出口100万头活牛。国家质检总局已将重庆丰都、浙江宁波、河南漯河等地选定为首批澳牛进口试点承接地。如果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活牛采购规模有望扩展。
国外养殖、国人吃肉,牛羊企业加紧海外并购。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国内有实力的肉企纷纷开始布局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并购不仅可以获得优质低价的原材料资源、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本土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这种国外养殖、国人吃肉的模式成为当前肉类进口的新模式之一。
生鲜电商初试牛刀,跨境直采成为可能。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已增至10个。目前跨境电商进口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贸区保税仓发货,另一种是海外直购。跨境电商对储运冷链物流要求较高,各大电商都在争夺生鲜市场份额,提供产品品质不一,物流冷链有待发展。
肉类产业应加快转型升级 调整产品结构
从结构来看,冷冻肉占我国牛羊肉进口结构的96%以上,冷鲜肉只占4%。而依据我国消费习惯,热鲜和冷鲜肉市场仍占主导,国外进口的化鲜冻肉与新鲜肉口感差异较大,并不能真正替代国内新鲜牛羊肉。
保证国产肉品质,开发本土特色产品。面对国外产品的进口冲击,企业更加需要突出自身优势,开发本土特色产品。对我国优良的牛羊肉地方资源品种进行原产地保护,实现质量的可追溯,最终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另外,对外要宣扬我国羊肉烹饪和饮食文化,提高产制品价值和树立品牌。
充分利用进口原料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比如牛排、即食性产品等。将从国外进口的冷冻牛羊肉,在解冻后按照用途加工。将活畜进口看成是牛副产品和牛肉产品的整合,根据活牛的各个部位,分别对毛皮、内脏、骨血等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销售不同级别和种类产品,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进口活牛的成本,还可以将高档产品出口周边国家。
完善进口体制机制,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低价竞争的价格优势只能在短期内有一定影响,要想在全球市场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性发展,国内企业就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提升品质。从国家层面,应完善进口体制机制,加大对走私和假冒产品的综合治理力度,维护市场正常健康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