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今日在北京召开

  • 日期:2019-04-1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阅读:352879
  • 手机看

4月18-19日,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

昨日,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共计四天。大会将讨论国际食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精准对应中国食品安全与产业健康转型的难点和焦点,探索中国食品工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更多科学路径。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大会召开的十年间,共计486人次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从对基层检验人员的培训到大会深度交流,他们像一个流动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智库”,使我们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在持续的对比、借鉴与实践中,始终与国际同步。对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而言,在我们为国分忧,艰难破解中国食品安全诸多挑战的过程中,大会的召开使我们得以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在陈君石、孙宝国院士等优秀专家的带领下,在持续的学术积累中形成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凝聚成“学术界共识”,并集结起辐射全国有清晰专业分布的中国食品安全专家团队。

会议现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中国科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单位对大会予以大力支持。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在内的国内专家,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美国官定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INTERNATIONAL)、欧洲食品卫生工程与设计组织(EHEDG)等7个国际组织与政府机构代表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并演讲,参会人数超过600人。

另外,在专题论坛设置方面,主办方针对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两天的会期内设置了通过创新提升21世纪的食品体系管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科学实践、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生产过程中过敏原的监测和控制、国际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国际棕榈油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食品工业检测标准的优先次序和机遇、“零售新时代”的食品安全智能管理等8个分论坛。

孟素荷:我国食品工业转型加速 需用科技抵御新风险

“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进入2018年,这一转型的速率在加快,难度在加大。”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今日召开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表示的。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0793家,较上年大规模减少203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万亿元,增速5.3%,低于上年水平,也低于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但孟素荷同时指出,食品工业利润增速为10.8%,利润增速高于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

孟素荷表示,在健康与安全目标指引及"市场之手"的合力推动下,中国食品工业的结构性转型,正以食品企业减少、行业价值提升的形式显效。与此同时,诸多新的食品品类和销售业态,如辣条等传统食品、酵素等新兴植物源食品、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及占全国食品市场销售额30%以上的网络销售食品等,已快速发展成体量庞大的食品工业新增经济板块。

同时,国门大开后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孟素荷提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尚待逐一化解,与此同时,创新浪潮中伴随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加速所带来的新的安全与健康风险正在以叠加的方式快速涌现。

“中国作为全球充满活力的第一大食品制造国和消费国,我们所面对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的挑战,必然是全球难度系数最大的挑战。我们用科技拥抱大健康产业的同时,更要用科技对创新浪潮中的创新食品筑起安全与健康的长城,”孟素荷这样说。

据孟素荷介绍,大会召开的十年间,共计486人次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来到现场,从对基层检验人员的培训到大会深度交流,使大家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在持续的对比、借鉴与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与国际同步。大会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在陈君石、孙宝国、刘秀梅等优秀专家的带领下,在持续的学术积累中形成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凝聚成"学术界共识",并集结起辐射全国有清晰专业分布的中国食品安全专家团队,共同破解中国食品安全诸多挑战。

高延敏:以“三品”战略为抓手 满足食品消费升级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工信部今后将以实施‘三品’战略为抓手着力提升食品工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升级的需求。

高延敏表示,食品行业近些年发展得既快又好,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检测检验的能力不断提高,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重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得到了控制,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得到基本的保障,总体看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高延敏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坚持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全链条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整个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必将持续得到改善,为消费者创造提供更加良好的食品的消费环境。

高延敏还提到,工信部作为食品安全的行业主管部门,始终坚持以安全为先,把保障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检测手段和大力建设追溯体系,加强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推进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企业树立诚信理念,完善诚信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今后,我们将继续与各部门一起,与业内、协会一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三品’战略为抓手着力提升食品工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升级的需求,为实现中国食品工业更加稳定、更有效益、更持续地发展,提升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贡献积极的力量。”高延敏说。

张磊时:坚持“开门治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巡视员张磊时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遵循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坚持“开门治标准”,从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到跟踪评价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

张磊时认为,食品安全是全球性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为逐步构建完善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做出了系列工作。一是立足保障国民健康和促进食品产业创新发展,遵循国际通行做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指标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二是贯彻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原则,夯实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科学基础,连续十余年对食源性疾病,重点食品品种和重要微生物进行持续系统检测。三是初步形成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食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消费者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标准跟踪评价,面向社会设立标准意见收集反馈平台,广泛吸纳意见。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领域相关工作。

张磊时还提到,近年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合,牵头多项标准制定和修订,承担委托的课题研究项目,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管理和应用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卢江: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卢江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法履职,在食品安全标准、风险检测评估等各方面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权威支撑作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逐步健全,监测网络从国家省市县延伸到了农村,建立了约2万个数据食品安全污染大数据库;在全国6万家医院建立了哨点,初步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及流行趋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从无到有,开展了百余项风险评估项目;全面完成5000余项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发布实施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00余项,涵盖了2万余项参数指标,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框架体系等。

卢江表示,未来,还将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

王喆: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科技支撑与引领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表示,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科技部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食品安全创新工作。

王喆指出,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的基础,也是健康的直接保障。要做到食品安全与健康并行,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

据介绍,科技部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工作,对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给予了持续的支持。在“十二五”期间,部署了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重点任务,实施了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食品中生物危害物精准检测与控制技术等重点项目。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使我国在食品加工过程、危害物形成机理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居于领先地位。

王喆表示,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力度支持食品安全创新工作,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发展趋势预测研究,制定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启动了《现代食品加工与粮食收储运重点专项》,部署了生鲜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重点项目。支持了食品安全技术全链条创新研发,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熊先军:强化监管进出口食品 确保食品贸易健康发展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处处长熊先军在致辞中表示,进出口食品与国内食品相比安全风险更加难以确定,因此,海关部门将严格监管,确保食品安全贸易的健康发展。

熊先军认为,进出口食品相比国内食品来说,供应链更加国际化,食品原料生产、成品的加工、货物的运输等等各个环节处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险环节和责任主体更加复杂,安全风险也更加难以确定,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

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底线,安全也是食品贸易的基础。因此,海关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坚守安全底线。熊先军介绍,根据《食安法》规定,出口方主管部门要承担出口食品的主体责任,生产商进出口商要承担主体责任,海关部门承担监管职责。他提到,事实证明,这种责任分配的模式是科学清晰的,责任制度是明确有效的。

熊先军表示,中国海关部门愿与各方合作,秉承责任共担的理念,切实确保食品安全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监管不利,企业责任不落实的,将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真诚欢迎更加优质、更加丰富的进口食品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也真诚欢迎更加优质、更加丰富的食品进入中国市场。”熊先军说。

孙宝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还需依靠创新驱动安全与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做出了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为题的报告。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者对饮食提出了高的要求,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食品工业已经从追求产值向追求价值转变、特医食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以及食品安全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受到重视等特征。孙宝国认为,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吃饱向吃好、吃出健康、吃出享受转变。因此,“吃好、吃出健康、吃出享受”成为未来大家对食品的要求。

与此同时,孙宝国指出,我国食品产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食源性疾病仍然是食品安全核心的问题、农药残留问题依然突出、食品掺假欺诈呈全球化、国产品牌特医食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食品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需求供给不足、消费者食品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等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孙宝国认为要依靠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他指出,要实施营养健康食品战略。强化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评估基础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推进食品、营养、健康协调发展。推动前沿技术全面应用,为食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针对食品原料利用率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应用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增加利用。

强化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首先让公众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的知识,能够正确理解、认识、理性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一旦遇到食品安全事件,不至于引起恐慌。让公众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学会保持膳食平衡。了解中国养生文化,具备养生理念和习惯。传承、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让中国美食走向世界。

马文森:世界各国仍面临食品安全巨大挑战 应加强监管能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在致辞中表示,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着来自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巨大挑战,应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立起高效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马文森指出,食品安全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各国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都做出了非常巨大的努力,但是今天仍然面临着来自于食品安全方面巨大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每年有6亿人患病,有42000人过早死亡。这就意味着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每年的损失就会达到950亿美元。

此外,他指出,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正在对食品安全主要驱动因素产生着新的影响。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持续不断的增长,同时快速的城镇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还有全球和区域贸易不断的增加,以及日益迫切的自然资源保护的需求、气候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的普及,所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现有食品安全的格局。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的监管能力和全球贸易的促进,来支持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治理和决策,进行更多风险的评估,加强食品产业链条各个环节食品安全的管理,打造一个食品安全平台和数据库,从而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和预测。”马文森表示。

他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多层面、多学科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相关的利益相关方采取综合的对策,也要加强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学术者之间紧密的联系。“我们需要共同制定一个非常有效、高效和创新的战略和解决方案,把健康、营养、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食品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继续加强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加强风险评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新的需求,维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张志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满足人民对营养健康新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长生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是我国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志强指出,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卫生部门紧紧围绕着服务百姓健康和饮食安全,全面履行职责,着力食品安全和科学基础,努力打造科学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标准方面,卫生部门始终围绕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不断建立和完善满足我国健康保护需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截止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世界食品安全与营养指标近2万项,基本覆盖了我国消费者日常消费的食品品种。

  在风险评估方面,卫生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在全国所有省市区2808个县市区设置食品污染监测点,监测品种囊括食品安全标准和标准之外259项食品安全和营养指标,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所有环节。

  张志强指出,卫生部门坚持开门办标准,不断广泛地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技术机构的沟通和合作。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为试点,组建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协作组,提升标准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2017年,国务院下发的《国民营养计划》提出完善营养体系,加强基层营养工作,促进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提升营养健康信息化水平,改善重点人群营养健康状态,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等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对此,张志强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促进发挥好食品和营养对人民健康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新的需求,维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助力中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