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地震与海啸等时有发生,根据日本气象台的数据,日本在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底已发生105次4级以上地震,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然灾害不仅给日本民众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对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日本制定了“防灾食品”,旨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提供及时的营养补充,也可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的“防灾食品”最初由军用食品演变而来,在早期称为“非常食”,由于日本自然灾害多发,尤其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让“防灾食品”得到日本民众的重视,自此开始储存保质期长的食品,同时日本政府也开始着手进行“防灾食品”的标准及规范。而2011年日本再度发生福岛地震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让日本民众和政府再次对“防灾食品”给予重视,于2013年成立“灾害食品协会”并在次年建立了防灾食品认证制度。根据该协会对“防灾食品”的定义,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常温保存,且可用于灾害时的食品,应满足即食或简单处理(加热或加水等)即可食用的特性。
根据201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的《备灾粮食库存指南》,将家庭中储备的食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紧急食品”用于灾害来临时使用;第二类是“日常食品”用于日常生活使用。下图为家庭储备举例:
为了避免食品浪费,日本大力推广公众“日常储备(Rolling Stock)”,即“滚动式库存法”的意识,因为迄今为止所说的灾害用储备,一直被认为是指特别准备包括面包干和头灯等一般用不到的物品。因此很难管理和坚持,所有很多人坚持一段时间变放弃了。但是,“日常储备”是指采购些多余的日常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这样一来储备就变得简单了。
除了家庭储备外,日本将防灾的理念也拓展到其他的领域,如日本企业也需确保公司里常备“防灾食品”,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发生,以东京为例,东京防灾手册(下图)中提到的关于东京的回家困难者对策,列出公司应根据职员准备必要的防灾物资,如:瓶装水3L/人、食物3份/人等,应确保防灾物资足够3日消耗。
“防灾食品”可以常温保存,保质期较长,能够储存3年至5年的“防灾食品”已经成为主流。但近几年有商家还推出了可以保存25年以上的“防灾食品”,采用高度的干燥处理,然后采用独特的工艺打造成密封食品包装罐,消费者只要在常温下妥善保管,即可实现25年的超长保质期,这种食品不必几年就更换,减少了麻烦和浪费。
前面提到的防灾食品认证制度,除了对“防灾食品”定义之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生产企业应具备从研发、生产、销售的全套研发制造体系;
2)拥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国内国外均可;
3)拥有用来生产及检测防灾食品的必要生产和检测设备
4)卫生管理体制健全,拥有符合日本国家卫生检验标准的生产设施;
5)生产的食品应常温储存且有一年以上的市场销售情况;
6)保质期6个月以上,保质期可通过实验室验证,如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和食品特征等科学依据加以证明,则可适当减少或免除实验时间;
7)原则上食品要能够在常温状态保管和运输等。
在“防灾食品”推广方面,日本自2016年开始每年举行防灾食品大赏,以促进“防灾食品”的开发和消费者的认知。并推广防灾制品认证等,独有的认证标志便于增进“防灾食品”生产企业的信心。
综上,日本对于“防灾食品”市场度已非常的成熟,我们也可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公众了解并提高灾害准备的认识,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和产品的发展以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