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原创】运动饮料vs运动营养食品:一文读懂核心差异

  • 日期:2025-07-08
  • 来源:中食安信
  • 阅读:2
  • 手机看

在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运动相关食品市场蓬勃发展,其中“运动饮料”与“运动营养食品”常被混淆。事实上,二者在国家标准、产品定位、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食安信基于GB 15266-2009《运动饮料》和GB 2415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从定义、分类、技术要求到标签规范进行深度解析,为企业合规生产、消费者科学选择提供权威参考。

一、定义与定位:从“即时补充”到“精准营养”

项目

运动饮料

运动营养食品

法规标准

GB   15266-2009《运动饮料》

GB   2415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

所属类别

一般食品(特殊用途饮料)

特殊膳食用食品

定义核心

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

为满足运动人群(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每次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生理代谢状态、运动能力及对某些营养成分的特殊需求而专门加工的食品。

产品形态

液态饮料(含气、不含)、可冲调的固态饮料(如粉末状)。

固态(如粉末状)、半固态(如能量胶)、液态(如口服液)。

核心作用

快速补充运动中流失的水分、电解质(钠、钾),提供基础能量(碳水化合物)。

针对运动人群的能量代谢、肌肉修复、疲劳恢复等需求,提供精准营养(如蛋白质、肌酸、维生素)。

关键差异:运动饮料是“即时补水补能”的饮料,而运动营养食品是“精准营养干预”的特殊膳食用食品,后者对适用人群的运动频率、强度有严格界定,作用更具针对性。

二、产品分类:从“单一作用”到“多维细分”

1. 运动饮料:无细分,主打“基础款”

运动饮料在GB 15266-2009中取消了产品分类,仅作为单一品类管理。

2. 运动营养食品:双重分类体系

①按特征营养素分类

类别

主要成分

适用场景

补充能量类

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产品总能量≥60%

快速或持续提供能量(如马拉松、长时间训练)

控制能量类

脂肪提供的能量占产品总能量≤25%

运动控制体重需求(促进能量消耗/能量替代)

补充蛋白质类

以蛋白质和/或蛋白质水解物为主要成分,优质蛋白质所占比例应不低于50%

机体组织生长和修复需求(力量训练、健身人群)

②按运动项目分类

类别

必须添加成分

建议添加成分

适宜人群

速度力量类

肌酸(1-3 g/d

谷氨酰胺、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1,6-二磷酸果糖

短跑、跳高、球类、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健美及力量器械练习等人群

耐力类

维生素B10.2-4 mg/d)、B20.2-2 mg/d

肽类、左旋肉碱、咖啡因、维生素B6

中长跑、慢跑、快走、自行车、游泳、划船、有氧健身操、舞蹈、户外运动等人群

运动后恢复类

肽类(1-6 g/d

谷氨酰胺、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

中、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后恢复的人群

关键差异:运动饮料无细分类,仅提供基础电解质补充;运动营养食品通过“特征营养素+运动项目”双维度分类,实现从“通用补给”到“精准匹配”的跃升。

三、技术要求:从“基础指标”到“多维管控”

指标

运动饮料(GB 15266-2009

运动营养食品(GB 24154-2015

能量

未明确规定

按分类及产品形态要求不同

电解质

50-1200 mg/L,钾50-250 mg/L

700-1600mg/d(可选择添加,无特别添加不限下限)

蛋白质

无强制要求

补充蛋白质类按产品形态要求不同(固态≥15 g/100g;半固态或液态≥4   g/100g;粉状(需冲调后食用)≥50 g/100g

脂肪

无强制要求

补充蛋白质类按产品形态要求不同(固态≤15 g/100g;半固态或液态≤1.5   g/100g;粉状(需冲调后食用)≤6 g/100g

禁用物质

不得添加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禁用物质

同左,额外管控肌酸、咖啡因等特定成分用量

关键差异:运动饮料侧重基础理化指标(如钠、钾范围),而运动营养食品需满足“营养+安全”双重要求,包括特征成分定量(如肌酸纯度≥99.97%)等。

四、标签标识:从“通用标注”到“精准提示”

项目

运动饮料

运动营养食品

标签要求

应标注可溶性固形物、钠、钾的含量范围。

主要展示面标示“运动营养食品”及产品所属分类;如有不适宜人群,应在标签中标识;添加肌酸的产品需标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婴幼儿不适宜食用”。

关键差异:运动饮料标签侧重基础成分公示,运动营养食品标签需强化分类标识与风险警示,避免与一般食品混淆。

运动饮料与运动营养食品虽同属运动健康领域,但前者聚焦“运动中即时补能”,属于一般食品,后者强调“营养管理”,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两者在法规要求、功能定位及消费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企业需紧扣国家标准,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差异化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