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美国“粉红肉渣”案索赔19亿,中国食品企业为何不告媒体?

  • 日期:2017-06-08
  • 来源:公共食谈
  • 阅读:354824
  • 手机看

根据新华网报道,5月31日,美国南达科他州开庭审理了一起案件,此案原告是南达科他州的肉食生产企业“牛肉产品公司”,被告是美国广播公司(ABC)及旗下记者吉姆·阿维拉。 

根据ABC东家迪士尼公司上报美国证监会的材料,原告可能谋求最高19亿美元的“实际损失”赔偿,还有三倍于此金额的惩罚性赔偿。 

到底是什么惊天案子索赔这么高呢? 

原来是涉及5年前轰动一时的“粉红肉渣”事件。所谓“粉红肉渣”事件,简单一点说,有点类似于去年底中国闹的“拼接牛排”风波。在美国,牛肉生产商会把牛的一些边角料进行加工处理,去除掉没用的东西和脂肪,得到纯度比较高的瘦肉,正式名称是“细绞瘦牛肉”,但后来被好事者称为“粉红肉渣”。

当然,中国媒体报道的“拼接牛排”使用还是正常的牛肉,只不过是碎肉而已,比美国这个“肉渣”还是高一档的。

 

▲网上所示“细绞瘦牛肉”制作的肉饼 

“肉渣”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确实是“边角料”,感觉就是不太好;二是通常会用到氨进行杀菌处理。当然了,氨气是正常的食品加工助剂。

在2012年,ABC新闻网播出了一系列的报道,影射这种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引起很大的风波,不仅美国的众多大型连锁快餐企业表态不用或停用这种“肉渣”,相关舆情甚至波及到了中国,麦当劳、肯德基中国公司都赶紧撇清关系。

  

“细绞瘦牛肉”的安全性是被美国农业部认可的,但媒体报道确实对牛肉厂的生意造成巨大影响。几个月之内,“粉红肉渣”的三大生产商中,牛肉制品公司不得不关闭了四个厂中的三个,嘉吉的产量大减,而AFA则干脆申请了破产保护。

2012年9月,牛肉制品公司就开始起诉ABC新闻网及相关记者和受访专家。原告认为,“诽谤性”报道误导消费者认为其产品不安全,“粉红肉渣”的叫法也带来不良印象,导致产品销量受挫。

这起案件最终会怎么判决,还无法预测。但无论如何,食谈君还是很震撼的: 食品企业居然敢告媒体?还敢索赔这么多? 

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不信,来看看中国的类似案件:

201612月,有人在网上称超市里的牛排都是胶水粘的,此后媒体大量以胶水牛排进行跟踪报道。拼接牛排实际上是使用正常的卡拉胶对牛肉碎肉进行重组,是国内外都在使用的工艺。此后,食药监总局对此进行风险解读,但相关媒体无事。

 

◆ 2015年4月,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称草霉中检出农药乙草胺,“长期食用可致癌”。此后多方辟谣,表示检测结果可能出现乌龙。也有农产品公司声称要告央视,但结果不明。

 

◆ 2014年5月,人民网做了题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报道,涉事的益海嘉里很快出面澄清,是记者误把“嘉里油脂化工公司”认作了“嘉里粮油公司”,两个厂是相邻的。

 此后,益海嘉里声称要起诉人民网并索赔1个亿,而人民网则在首页发表了《更正》并致歉,双方握手言和。

 

◆ 2013年7月,香港南华早报以《内地婴儿奶粉含反式脂肪酸》为题报道了3款国产奶粉,并称婴儿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引起家长恐慌。事实上,相关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是天然带入的,且符合国标。

事后,国家卫计委辟谣,此事还被指有水军炒作,但相关媒体无事。 

◆ 2012年3月,京华时报以《雅培被检测为“最差奶粉”》为题报道了香港某公司的检测报告,多家媒体跟进。实际情况是,该检测报告故意将香港地区销售的奶粉套用中国内地标准,并进行错误解读,而该公司还是“皮包公司”。

事后,雅培自己进行澄清,相关媒体无事。

 

◆ 2011年9月,法制晚报以《名牌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致肺炎甚至败血病》为标题报道思念水饺的抽检信息,此后多家媒体和网站跟进,导致整个速冻行业迎来危机。实际上,水饺中的金葡菌根本不可能“吃出肺炎”。

事后各方澄清,相关媒体不仅一丁点事都没有,还继续进行了系列报道。

 

或许,这个名单上还可以加上“膨大剂西瓜”“催熟香蕉”“毒豆芽”等等。当然,食谈君列这个名单出来,并不是说现实中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而是确实有很多被误报的食品安全事件,而且很多事件都对相关企业或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行业声誉几年都难以恢复。 

但是,无论最后官方和行业怎么澄清,当初误报的媒体一般都是没事的。起诉?不可能!媒体能发个正面报道挽回一下就很好了,要是还能主动“致歉”,那绝对是良心发作。 

近年来,唯一因为食品安全的争议而进入诉讼程序的是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互诉案,农夫山泉索赔2亿,京华时报象征性索赔1元。该起诉讼2014年被报道过,至今结果未知。

  

所以,食谈君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食品企业宁可忍气吞声,也不爱和媒体打官司? 

食谈君认为,这里面涉及多重原因: 

首先,媒体报道某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常使用的手法有两招:影射和污名化。 

所谓影射,就是不明着说你有食品安全问题,但通过采访专家或玩弄文字游戏的方式,暗示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健康危害,比如称该产品“长期食用如何如何”“可能会导致云云”;其次是取个负面的名字,比如“毒XΧ”“胶水牛排”“僵尸肉”之类。相比于国人的创作,食谈君认为“粉红肉渣”这个名字已经算很给面子的了。 

“影射”和“污名化”这两种手法算不上光彩,但传播效果好,而且,在打官司的时候,要定性为“不实报道”或“诽谤”非常困难。 

其次,从法律上来说,这种食品安全的诉讼,取证非常困难。一位食品业的前辈曾对食谈君说,在这种官司,企业要想证明是媒体的报道导致了产品销售受阻,并带来具体的经济损失,这种取证难度很大,因此企业即使想起诉,恐怕官司也要打很久,而且未必能赢。 

最后,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特别是做生意的,更不会主动树敌,何况是面对媒体,能私了就私了,不能私了的,也不会争一时长短。 

所以,很多看起来并不那么客观,甚至明显有问题的食品安全报道后面,当有网友起哄称“快告它”时,食谈君心里都会蹦出一个词:图样图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