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24小时便利店京沪大盘点:品牌连锁便利店步入发展黄金期

  • 日期:2017-03-27
  • 来源:第一财经
  • 阅读:353415
  • 手机看

饿了有热腾腾的便当和好吃的饭团寿司、渴了有各色冷暖饮料,24小时便利店给人们带来了方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要求的提高和24小时购买需求的增加,有品牌、有知名度的24小时便利店逐步取代街边摊、街边小卖部,成为都市人更加青睐的便当选择。近日,有机构对京沪的24小时便利店做了数量和分布的分析,从中折射出两地居民消费习惯与收入水平的差异。

北京“东北密集西南疏”

上海“中心密集周边疏”

从地理面积上看,北京市虽然比两个上海市加起来都要大,然而在零售业业态上,上海完胜北京。上海比北京人口多11.28%,但是便利店、购物中心和集市的数量都比北京多很多;只有超市和商铺的数量与两座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匹配。这样看起来,北京居民似乎更钟情于社区旁边的小超市或者商铺,而不是大商场或便利店。

在北京,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工体附近,以这里为中心,全城便利店的分布在东北部尤为集中;而西南部的便利店密度明显稀疏很多。这也许与北京本身的城市功能区划分情况有关。北京的东三环地区集中了三里屯、工体等地标性大型商业、文娱区,是北京最繁华、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相对而言,西部和南部便利店少,和人口密度稍低有一定关系,经济热度不如北京东北部高。

另一方面,上海便利店分布则呈沙漏型的“中心密集”形态,而且有多中心的发展趋势。上海便利店分布最密集的是南北两个区域。南边大致在斜土路附近,涵盖大量的居民区;北边在人民广场一带,是上海传统的市中心。而南北两个密集区的东侧,由于黄浦江的区隔,形成了一个沙漏状(呈凹字型)。沙漏间的小蛮腰右边对应着黄浦江的陆家嘴地区。虽然陆家嘴显而易见已经是上海经济和金融中心了,但便利店密度上还是稍逊浦西一筹。

上海的便利店密度图显示,便利店还集中在城郊结合区,形成一些小的次中心,这些地区通常都是一些广泛的居民区。这说明,上海的便利店已经充分渗透到居民生活中。而在北京,便利店还是主要集中在大型商业区周边。

北京地区的便利店分布相对于上海显得较为失衡,有很多居民区周边几乎没有便利店的分布。一般来说,一家几十平米的便利店大约可以覆盖方圆500米的范围,服务3000左右人口的需求。也就是说,便利店的生存和经营,很大程度上和附近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有关。

北京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和便利店的数量又呈现怎样的关系呢?对比上海和北京的所有便利店和各个县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看出,简单来说,便利店覆盖率(每千人的便利店数)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的千人口数)基本是线性关系。北京西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是造成便利店业态不集中的一个显著原因。

北京“游击队”遍布

上海“正规军”为主

纵观所有便利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

加油站、地铁连锁便利店。比如易捷便利店就是中石化自身的零售连锁便利店品牌,基本上所有的易捷便利店都和加油站绑定。

外资连锁便利店。主要品牌有711、全家、罗森等。服务质量一般较高,营业员较为年轻。管理水平较高,经营的商品有不少为跨国品牌。基本有固定配送的生鲜食品,24小时经营,有冷冻可即时加热的食品提供。

国营连锁便利店。主要品牌有好德、良友、可的等。背后主要多是大型的国企零售巨头,如农工商超市集团、华联超市集团等。也包含一些大型单位的商品店,例如朝阳公园商品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小卖部等。

私营连锁便利店。例如好邻居、迪亚天天等。中国本土的公司经营,一般在部分城市、一定区域内分布。

非连锁的无品牌夫妻店。这种一般就叫日用品百货商店、便民便利店、小卖部等。有不少是外地夫妻务工来开的,一般就是夫妻店或者烟酒店,很少完全24小时经营,但有的也会开到很晚。

难以识别品牌的其他便利店。这些基本也是夫妻店或者个体户自己经营的便利店,一般规模不大,也没有连锁品牌,而且品牌繁多,难以全部识别。 

在北京,很多居民区虽然少有知名的大型连锁便利店(所谓的“正规军”),但却遍布着很多带着社区色彩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似的“便民超市”大多只在日间营业,它们常常没有什么品牌,装修也比较简陋,但是货物齐全,从食品到杂物都会涉及,有些甚至还会售卖鸡蛋灌饼等便民熟食。

百度地图的数据显示,北京的6846家便利店中有4254家没有识别出来,再加上142家虽然可以识别、但是全城连锁不超过10家的小品牌,北京大概有2/3的便利店都属于“游击队”类型。从整体上看,北京便利店市场还处于连锁集中化程度比较低的状态。在全城的便利店中,数量最多的是直接叫做“日用百货杂货商店”的小店,这基本上是一些没有品牌的街边小卖部,没有规模化的连锁经营。全城第二多的是易捷这种加油站便利店,而7-11作为北京规模最大的外资便利店在北京仅仅为第五名,略次于北京的本土私营便利店品牌“好邻居”。

而在上海,百度地图共抓取到12193家,其中6173家无法识别,可由此推算出有一半左右是“游击队”便利店。与北京相比,上海便利店连锁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外资便利店品牌“全家”在上海开设了超过1000家店,成为上海滩开店最多的连锁便利店品牌。除“全家”外,开店数量的第二梯队是一批超过200家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其中好德、良友、可的、光明这些国资便利店品牌尤为引人注意。应该说,正是“全家”等连锁品牌在上海的强势表现,拉开了与北京的差距。

如果对北京、上海所有可识别店名的便利店做资本类型的划分,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这种差别。在上海可识别店名的便利店中,私营的便利店的份额很少,占市场份额仅仅为2.95%,便利店业务基本被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抢占,市场被好几个寡头瓜分。而北京的便利店市场则“混乱”一些,品牌繁多,入场和竞争压力不如上海那么大。北京私有企业的便利店份额虽然最大,但是没有形成几个大型的连锁品牌。

资本大量介入

品牌连锁店前景看好

除了受到不同便利店企业对各区域市场布局的影响,北京上海便利店发展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相关。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有大量工人下岗。当时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4050再就业工程》计划,帮助解决再就业问题。据《解放日报》2003年的报道,有近6万人通过这个工程进行了再就业,其中以便利店为主的小型连锁加盟项目,占到了总数的95%。这直接带动了便利店产业在上海的发展。而北京则相对没有类似的支持政策,北京与上海在便利店产业上的差距也就此拉开。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有所转变。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在全国被调查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城市的便利店增长率超过20%。在这之中,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达到了23.5%,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而上海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饱和度问题,近几年门店总数没有较大增长,但上海人对便利店尤其品牌便利店的认可,无疑是行业发展的一大利好。

便利店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少不了资本方的助推。最近,去哪儿网两位前高管宣布进军便利店行业。庄辰超旗下斑马资本投资了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张泽则创办了“货圈全”,主要针对便利店开展进货比价业务。资本的大量介入使得便利店尤其是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前景被看好,连锁便利店步入发展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