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行业】公安食药环侦部门管辖的36个罪名最新立案追诉标准及部分证据规格

  • 日期:2021-09-16
  • 来源:最高法司法案例研究院
  • 阅读:1150
  • 手机看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通字〔2020〕9号,公安食药环侦部门对33个罪名具有管辖权限。《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后,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又新增了5个公安食药环侦部门管辖罪名,并修改了4个罪名。至此,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管辖罪名增至36个。

公安食药环侦管辖罪名(36个)

红色部分为2021年新增或修改罪名

第一部分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9+1=10)

1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刑法第140条

2

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

刑法第141条

3

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

刑法第142条

4

妨害药品管理罪

刑法第142条之一

5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刑法第143条

6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刑法第144条

7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刑法第145条

8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刑法第146条

9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刑法第147条

10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刑法第148条

第二部分 侵犯知识产权罪(7+1=8)

11

假冒注册商标罪

刑法第213条

12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刑法第214条

13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刑法第215条

14

假冒专利罪

刑法第216条

15

侵犯著作权罪

刑法第217条

16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刑法第218条

17

侵犯商业秘密罪

刑法第219条

18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罪

刑法第219条之一

第三部分 危害公共卫生罪(2)

19

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

刑法第331条

20

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

刑法第337条第1款

第四部分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5+1=16)

21

污染环境罪

刑法第338条

22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

刑法第339条第1款

23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刑法第339条第2款

24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刑法第340条

25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刑法第341条第1款

26

非法狩猎罪

刑法第341条第2款

27

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

刑法第341条第3款

28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刑法第342条

29

破坏自然保护地罪

刑法第342条之一

30

非法采矿罪

刑法第343条第1款

31

破坏性采矿罪

刑法第343条第2款

32

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刑法第344条

33

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

刑法第344条之一

34

盗伐林木罪

刑法第345条第1款

35

滥伐林木罪

刑法第345条第2款

36

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刑法第345条第3款

食药侦管辖36种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及部分案件证据规格标准,《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下列与食品相关的案件: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的下列案件: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刑法第140条)

本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并且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货值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六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

(二)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

(三)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对生产、销售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而且还侵犯了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一切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公司等单位以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的自然人,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为故意,并且一般具有牟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是伪劣产品而予以生产或者销售。过失行为,生产者不知原材料掺杂、掺假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而生产或销售的,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①获取非法利润;②牟利;③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证据。

(1)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的证据:①假冒具有特种行业许可证: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压力容器工业、计量器具工业、农业种子生产、销售上述行为产品;②伪造产品产地、冒用厂名、厂址以及注册商标;③假冒产品质量认证书及其标志;④以一种产品冒充多种产品;⑤以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冒充产品。

(2)证明行为人以不合格的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的证据:①不符合国家标准:品种、合格、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其他;②具有下列行为的产品:明令淘汰的产品、生产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以处理品冒充合格品出售、其他。

(3)证明行为人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下列行为的证据: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足以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或已造成危害;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传染性疾病或已经造成传染性疾病;③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造成对工作严重危害和已经造成危害;④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⑤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足以造成严重后果和已经造成后果的;⑥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给生产造成损失的。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罪以销售金额为衡量犯罪情节的主要标准,构成犯罪的起点为销售金额5万元。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补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刑法第144条)

本罪是指违反食品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故意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公通字〔2017〕12号)第四条将《立案追诉标准(一)》第二十条修改为: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应予立案追诉。

下列物质应当认定为本条规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1)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添加、使用的物质;

(2)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中所列物质;

(3)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4)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和个人均能构成本主体。

4.主观方面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犯罪目的一般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但是否牟利不是构成本罪的必要要件。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①获取非法利润;②牟利;③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工业酒精食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工业染料食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色食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化学合成剂食品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毒品(包括精神药品)食品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受污染水源食品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其他有毒、有害食品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界限。

两罪的区别在于:一是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生产、销售的是有毒、有害的食品,即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的犯罪对象只是未达到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该食品中未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二是客观方面不同。本罪须具有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尽管也掺入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造成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但加入的物质仍然是食品原料,只不过是变质、腐败或被污染了;三是本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客观方面要求的行为即可构成既遂;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是危险犯,只有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才能构成既遂。

2.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区别的关键是,犯罪的目的不同:本罪的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虽然行为人对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明知的,但并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目的是使不特定多数人死亡或伤害,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本罪与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区别关键在于对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过失投放危险物质不是故意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造成的,而本罪则故意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八、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案(刑法第146条)

本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人员重伤或者死亡的;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和其他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也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其中既包括合法的生产者、销售者,也包括非法的生产者、销售者。

4.主观方面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犯罪目的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①获取非法利润;②牟利;③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电气产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压力容器产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易燃、易爆产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生产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电器产品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压力容器产品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易燃、易爆产品行为的证据;

(8)证明行为人销售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罪与非罪的标准主要是看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产品的行为,是否造成致人死亡、财产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有严重后果,构成本罪;没有严重后果,销售金额又不到5万元的可视为一般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