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型消费模式,在满足大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消费维权新问题。为更好地引导公众理性消费,揭示消费热点背后的真相,广东省消委会联合广东省律师协会开展“‘粤消快评’点评消费热点活动”,对当下消费热点事件进行法律点评与专业剖析,帮助消费者增强辨识能力和维权意识。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低价陷阱”
在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临期食品凭借“盘活存量、减少浪费”的绿色环保优势以及高性价比,成为商超、电商平台的热门品类,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减少食品损耗的环保角度来看,该类产品的流通,不仅能帮助商家减少库存浪费,避免资源浪费,还能让消费者以优惠价格享受优质食品,是兼顾环保与实惠的一种消费模式。但随着消费热度的提升,部分商家抓住消费者重价格、轻细节的心理,模糊标注保质期、不按要求储存,甚至篡改生产日期等,让消费者陷入“低价陷阱”。
粤消观点
临期食品一般指临近保质期,但尚未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当前,国家法律法规暂未对临期食品作出具体定义,但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食品经营者必须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在预包装食品包装上清晰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必须指出的是,临期食品不等同于低质食品,更不是伪劣产品。消费者在日常购买临期食品时,若购买后发现食品出现发霉、异味、胀袋等变质情况,即便仍在保质期内,也属于不合格商品,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退货退款,因此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若商家将过期食品虚假标注为“临期”,则涉嫌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除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按一千元计算。
作为消费者,在享受临期食品优惠的同时,必须认清相关潜在风险,掌握科学选购方法。
仔细核对食品标签。选购时务必确认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清晰完整,是否有涂改痕迹;同时关注储存条件标注,如“冷藏存放”“避光保存”等,若购买时发现食品储存环境与标注不符,即便价格再低也需谨慎,避免因储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优先选择线下商超、品牌官方折扣店等正规渠道购买临期食品,有较为规范的库存管理机制,能保证食品来源合规、储存规范,便于售后。尽量避免从无资质小摊贩、个人闲置平台、无授权店铺购买,以免出现问题难追溯责任主体。
避免囤货合理选购。临期食品的主要特点是价低、保质期短,应避免因折扣力度大盲目囤货,尤其是乳制品、生鲜等保质期短、易变质的品类,应根据需求理性选购。食用时若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变质、霉变、异味等情况,请勿食用。
提前咨询留存记录。购买时保留购物小票、支付记录。提前询问商家产品剩余保质期、货物来源等,保存聊天记录、商品宣传页面以及商家质量承诺。若发现食品变质,及时联系商家进行沟通,协商不成及时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