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新办举行中国标准化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在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标准化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引领;坚持融入国际、走向世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彰显新的担当作为。
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众多民生领域的标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在消费者领域实施消费品质量和标准提升规划,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相关标准近6000项,尤其是轻工、纺织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了86%和94%,在养老家政、物流快递、社会保险等领域不断填补标准的空白,发布实施了400多项的标准。
在兜住安全底线方面,标准化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涉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水平,为国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构筑了安全屏障。截至目前,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共有近4000项,涉及到食品、消费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
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标准化工作坚持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标准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从农业看,发布实施了3400余项国家标准,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500多个,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工业看,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布实施了1000多项国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积极推进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了206项节能国家标准,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实现节能量达到1760亿度电。实施了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发布实施了100多项标准,有效支撑了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再就是从服务业看,发布实施国家标准5000多项,对规范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标准化工作坚持创新引领、协同发展,通过健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紧密互动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相继发布实施两个技术标准科技专项五年规划,健全了科技研发与技术标准研制紧密结合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大了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力度,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研制了300多项国家标准,有效促进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引领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实施新材料标准的领航行动计划,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基于创新技术的研制,完成了50多项新材料的国家标准,推进了新兴材料的应用。
在社会治理方面,标准化工作坚持试点先行,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发布实施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十二五”行动纲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开展了国家级的标准化试点500多个,制定实施1100多项标准,初步形成了覆盖广泛、重点突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尤其是在推动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标准化试点工作和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等方面,都进行了良好的标准化实践。
在国际贸易方面,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被称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一方面,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在机械、化工、轻工、电子等41个行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采标体系,有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特别是在家电、特高压输电、信息技术、中医药、服装等领域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提交标准提案,为完善相关领域的国际贸易规则做出中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