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www.antion.net
天气越来越热,各种饮料自然就成了大家的解暑神器。近日,有网友分享在新加坡买饮料,发现饮料上面都多了一个等级标签,分别是A、B、C、D级。这是什么意思呢?
新加坡是怎么给饮料分级的?
文章来源: antion
文章来源: antion
甜饮料喝得多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2021年新加坡针对当地人的研究发现:跟甜饮料喝得少的人群比,甜饮料喝得多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51%。而新加坡人糖摄入很多,平均每人每天吃60克糖,其中一半又来自甜饮料。这导致新加坡的糖尿病发生率很高,大约在8%,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预计将有100万新加坡人患有糖尿病。
正因如此,新加坡政府早几年就在深度调查和研究,努力降低国人的糖摄入量,终于在2021年底推出了《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2022年12月30日正式实施,成为全球首个禁止高糖饮料做广告的国家。
饮料分级,按什么分?
有关新加坡的“饮料限糖令”,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表。

根据饮料中的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将饮料分为A、B、C、D 四个等级。A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最低,D级最高。
如果饮料的糖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属于不同的等级,比如一个B级,一个D级,在不违反其他规定的前提下,按等级较低的D级算。
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强制性要求。
●所有等级的饮料都要提供营养信息(相当于我国的营养成分表)。
●C、D 两级的饮料必须在饮料的正面贴上有营养等级和含糖量的营养等级标签(NUTRI-GRADE)(样式见下图),A、B 两级的饮料可自行选择贴或不贴。
●D级的饮料除要遵守以上所有要求外,还禁止以任何形式进行促进销售的广告。
总之,就是推荐大家多喝A、B级的饮料,限制C、D级饮料的摄入。
全脂牛奶被评为C级,与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有关。
普通牛奶中的天然乳糖量接近5%,而若>5%就会被评为C级。但考虑到乳制品的特殊性,法规对含乳糖和半乳糖饮料的含糖量给出了“保护性算法”。这样,牛奶、酸奶等乳制品,在不额外添加糖的情况下,可以被评为B级甚至A级。牛奶,特别是全脂牛奶,之所以被评为C级,主要还是因为其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牛奶中的脂肪,超过一半都是饱和脂肪,按照这个量来评级,全脂牛奶基本都是C、D级,低脂、脱脂牛奶的等级则高一些。牛奶虽然含有饱和脂肪,但同时也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钙质等,又易于人体吸收,对维持免疫力、保护骨骼等都有好处,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放心喝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推荐,每人每天应摄入300~500g奶及奶制品。而且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一般首选全脂牛奶,营养更丰富全面;如果是超重或高脂人群等,则可以选择低脂奶或脱脂奶。
判断某种包装食物的健康程度,科学的方法是学会看标签,即“配料表+营养成分表”。配料表是按照含量从高到低排序的,也就是说,含量越高的成分排名越靠前。我们可以主要关注前三位成分,它们基本是食物的主要构成食材。比如:某早餐奶,如果排名第一的是生牛乳,那就属于乳制品,营养相对较高;如果排名第一的是水,生牛乳排名比较靠后,则只能算乳味饮料,营养价值较低。①各种“糖”:如果配料表前三位就含有“糖”,比如:白砂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浆等,说明糖含量较高,应尽量少选。②各种“油”:比如植物油、淡奶油等,特别是“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排名靠前的,尤其要警惕,以免脂肪/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营养成分表一般分为3列,从左到右分别是:项目(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每100g(ml)、NRV%(营养素参考值)。其中——●前两项好理解,指的是每百克该食物中某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后一项NRV%指的是,一般情况下,吃一百克该食物,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所占的全天推荐量的百分比。了解了每一项的意义,选到更健康的食物就方便多了,比如:像牛奶等乳制品,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而像面条、零食等,钠含量越低越好。文章来源:www.anti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