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一种并不常见的章鱼刷屏网络。
16日晚,一名广东网友在某火锅店的食材中看到一只奇怪的章鱼,怀疑是剧毒的蓝环章鱼,就在线询问科普号“博物杂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此事很快冲上微博热搜。
无独有偶,17日,又有网友称,家人几日前在山姆福田店买的一盒冷冻小章鱼内也混有一只蓝环章鱼。据媒体报道,该店工作人员回应称,店内的章鱼均为国产人工养殖,出现蓝环章鱼的概率非常低。
资料显示,蓝环章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洋海域的小型章鱼,我国东南、华南沿海也有出现,它体内含有剧毒的“河鲀毒素”,其咬人或被食用,均可能造成中毒,严重可致死。
蓝环章鱼突然“火出圈”,多少跟上述事件中的戏剧性有关。一名网友凭借自身知识,在火锅食材中鉴别出较为罕见的有毒物种,继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悲剧,这本身就够扣人心弦了。难怪有网友戏称,换了我,可能想都没想就吃下去了,真是知识改变命运。
随着电商及物流业的高度发达,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容易获得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商品,包括食材。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些平日难得一见的珍馐在带给人们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健康风险,因为普通人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一样拥有广博而专业的辨识能力。前些年,俗名“油鱼”的棘鳞蛇鲭、异鳞蛇鲭被当成高档银鳕鱼食用的新闻,恐怕不少人还有印象。虽然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但带来的排油性腹泻,也足以让人不适和尴尬。
把“改变命运”的机会都交给普通人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太靠谱。认不出“油鱼”还是鳕鱼,拉拉肚子倒还是小事,但认不出蓝环章鱼的代价,有谁承受得起?
事实上,公众在关心“蓝环章鱼是一种什么生物”的同时,其实更想知道,它是怎么出现在火锅食材里和超市货架上的,整个监管链条上是否存在隐患和漏洞?售卖这种毒物,需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有没有人要为此负责?当不具备分辨能力时,需不需要担心自己也会有同样的遭遇?这些问号,其实都有待于监管部门拉直。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这个春节,餐饮业复苏几乎可以预见。17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承办年夜饭的餐饮单位4057家,预计接待年夜饭57623桌。在久违的烟火气中,在欢乐祥和的过节氛围里,如果夹带着一两只“蓝环章鱼”,总不会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说到底,“蓝环章鱼”不应当仅仅是一道网络科普题,它更应当是一道行政执法应答题。自1月10日起,浙江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始部署开展年夜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同时公布“红黑榜”。这正是对“年夜饭安全”这一社会关切点的及时回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监管部门只有做好了这样的应答题,“蓝环章鱼”才不枉当一回“网红”,我们的年夜饭乃至日常餐桌,才会只留下满足的记忆,而非揪心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