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报告】2018食品药品舆情特征解析(食品部分)

  • 日期:2019-01-11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阅读:353722
  • 手机看

近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以下简称舆情监测中心)发布《2018年食药舆情基本特征》,对2018年食品热点事件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

报告根据2018年舆情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并结合其全年编印的《舆情周刊》食品热点事件排行榜上的470个案例、热点事件排行榜上的470个案例,总结2018年食品领域相关舆情信息量情况、舆情高发的时间和领域等,为相关部门做好舆论引导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食品舆情传播规律:
  ● 信息量持续增加
  2016年到2018年,食品相关信息量都在1000万条以上。2018年,食品舆情仍然呈高发态势,全年总量突破了2000万条,较2016年、2017年均有增长,但增速放缓。
  ● 除春节、元旦,全年舆情热度持续高温
  2018年1月元旦、2月春节期间,食品舆情热度较低;其他月份的食品相关信息量均较大,月均150万条以上。从2018年9月份开始,食品舆情热度一路走高。
  9月是秋季开学季,许多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出,如江西万安营养餐变质事件、贵阳清镇小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等。另外,9月也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间,假冒阳澄湖大闸蟹问题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2018年,食品舆情于11月达到高峰。当月,云南省大理市一幼儿园给儿童喝兑水牛奶、西凤年份酒被曝塑化剂超标、外卖料理包生产使用乱象、安徽省一屠宰场给黄牛注水、盒马鲜生“食安门”等事件均获得了较高关注度。
  ● 粤京苏热度高
  2018年,爆发于单独地区或省份的食品舆情事件较多。舆情热度较高的省(区、市)为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除了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外,湖南省媒体监督较活跃,食品舆情热度较高。
  从食品舆情事件影响范围来看,六成以上的热点舆情事件为个案,行业性问题次之,个别事件引发的行业性问题占比最小。
  在2018年的食品热点舆情事件中,境外热点事件受到关注,如雀巢问题婴儿奶粉在德国紧急召回、美国研究称多款燕麦制品含草甘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院裁定要求咖啡零售商需在包装上提醒咖啡可能含有致癌成分等。
  食品舆情事件特点:


  ● 政府主动发布的信息易引发关注
  2018年,政府主动发布信息的比重较高,包括政策发布及解读、监督执法信息以及其他公开信息等。此外,涉及欺诈与虚假宣传问题的事件得到较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科普辟谣的热点事件占比较低,只占到1%。
  ● 孩子和老人是舆情敏感人群
  与孩子相关的热点事件,如多美滋、贝因美等5个品牌乳企生产存在缺陷,校园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等,都引起较大关注。关于孩子的饮食安全事件,家长都特别在意,甚至过度解读。特别是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由于受害人数经常较多,家长情绪容易激动,从而形成线下群体性聚集,将舆情事件扩大化。
  与老人相关的热点事件集中在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上,如称“三七粉”治17种疾病等。老年人对身体健康较为关注,对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中招”。
  ● 餐饮问题高发  保健食品获关注
  2018年,餐饮依然是问题比较集中的行业,占比超过26%。在餐饮行业热点事件中,外卖最受关注,超过20%,如“日销40万份”的外卖料包厂被曝生产加工环境脏乱等。
  值得关注的是,保健食品热点事件超过了乳品及乳制品,跃居第二。2018年,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对保健食品的欺诈营销、虚假宣传、非法会销等问题更加关注。
  ● 老问题时有发生  新问题常态化
  2018年,食品领域热点事件呈现新老问题交织的特点,老问题仍时有发生,新业态中的新问题则常态化。
  餐饮业是监管的“老大难”,一些顽固性问题依然不时见诸报端,如火锅店使用老油等问题。2018年,校园餐饮出现了牛奶兑水、虚假学生奶等虽不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却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舆情事件。另外,以次充好等假冒食品问题的舆情热度不减。
  2018年,外卖、网红等近几年新兴的食品业态也经常引发舆情,如外卖使用速食料理包等。另外,2018年关于食品标准问题的争议颇多,如三文鱼团体标准等。新问题在不断出现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常态化趋势,如外卖商家证照信息不全、网红餐饮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等。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顽固性问题和常态化问题都提示较高的舆情风险,都应作为关注重点以及监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