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行业】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误食毒蘑菇 ——我国食品安全头号致死因子

  • 日期:2021-01-18
  • 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 阅读:182936
  • 手机看

专家解读


一、可食用蘑菇富含营养物质,但野生蘑菇需警惕

     蘑菇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被归为菌藻类,该类食物含有蛋白质、多糖、β-胡萝卜素及铁、锌和硒等矿物质,常见可食用的蘑菇有平菇、草菇、口蘑、香菇、羊肚菌、猴头菇等。我国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

image.png

二、“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蘑菇是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根本方法

      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所以,在户外踏春郊游,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

三、出现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

image.png

      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

      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专家建议

一、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二、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消费者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心存侥幸心理采摘野生蘑菇或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不但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还应做到知晓并宣传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

image.png

四、加强中毒救治研究和新药研发

      目前野生蘑菇中毒尚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中毒后的一般处理仍是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等传统方法,以排除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但救治的时效性是关键因素。因此,要加快、加强中毒救治研究和新药的开发,降低误食毒蘑菇的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