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权威】是打假还是敲诈?每年超百万起的恶意投诉背后的真相

  • 日期:2020-12-03
  • 来源: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阅读:249762
  • 手机看

近年来,部分“职业索赔人”打着“消费者”的旗号,通过投诉举报、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手段,对中小创业者进行恶意索赔,牟取非法利益。

值得深思的是,职业举报团伙招募、培训、分发任务,攻击中小商家,其具有不对称的数量(可能发动成千上万人同时进行攻击)、不对称的能力(恶意利用各种程序无所不用其极)、不对称的成本(几乎是0成本投诉举报),中小商家仍面临较大伤害。

如今在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基层强力抵制与打击、商家觉醒的情况下,恶意索赔已面临困兽之斗,恶意索赔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11月28日,在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0数字化治理高峰论坛上,中国市场监管报社发布剖析职业索赔、职业举报产业链的系列宣传片《恶意索赔“罪与罚”(三) 困兽犹斗》。  



2019年,中央在三个重要文件中,均强调要“严厉打击遏制恶意投诉举报”。有关政策出台后,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从源头上清理恶意索赔肆虐的土壤。


行政执法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修订投诉举报办法,明确消费争议的边界。

为防范商家畏惧“行政处罚”而赔偿,执法机关廓清边界,强调一般瑕疵与轻微违法,予以指导和教育,小商家不用担忧“动则得咎”。针对广告用语、商品标识、网页资料等容易被滥用的领域,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20余省市执法部门,出台教育规范以及不处罚政策,提振中小商家士气。


民事诉讼


职业索赔人仅关注标识标签,并不关注产品质量本身,却以“打假”为名滥用司法资源索取赔偿。最高院以及地方司法机关众多判例予以否定。


行政监督

恶意索赔人段某某利用行政监督、复议诉讼程序要挟基层执法,其在两年间提起行政诉讼一审案件600件,二审案件197件,最高法再审申请89件,被认定不具有诉讼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指出“…上述行为目的上已非救济受损的合法权益,客观上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及司法资源,不值得鼓励”。驳回段某某的再审申请。


平台行动

阿里巴巴等平台受理中小商家投诉,依法关闭恶意买家帐号,限制或取消其购物资格,及时移送、积极配合政府查处涉嫌敲诈勒索的违法分子。



商家觉醒

“没想到宽容退让,换来的却是灾难,妥协绝对不可取!”

“我们其实可以现在感觉到,政府不是他们获取不义之财的工具!”



刑事打击

锄奸除恶,公安机关掀起雷霆行动。上海市扫黑办将以举报、曝光等手段要挟敲诈商家的行为,列入刑事打击。

罪犯陈某以商品虚假宣传、违反广告法极限词为由,向上百名商家索取钱财,龙岩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山东临沂高某等职业举报人对电商商家进行恶意索赔,涉案金额达数十万元,被公安机关抓获。


统计表明,恶意举报投诉明显减少。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恶意投诉举报比例虽然显著下降,但绝对数仍不少。可以预见,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恶意团伙不会善罢甘休。彻底摧毁灰黑产业,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各级职能部门

凝心聚力

广大中小创业者

自觉与恶意行为

斗争到底

恶意索赔团伙

妄图东山再起

不过是困兽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