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新京报《新食品》周刊盘点了2016年度食品行业的三大年度词——“甩”、“倒”、“亏”。当然也有更多企业做出创新和改变,通过跨界、并购等形式寻求新的出路,由此诞生了2016年食品行业的另两大关键词——“跨”和“合”。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一年食品企业明星产品的表现,选出了十大“失望之食”。
就“跨”而言,俗语说“隔行如隔山”,不同企业因为跨界的“尺度”不同,收益也大相径庭。跨界较好者,如合生元跨界营养品提升了业绩,雏鹰农牧投资沙县小吃来抵抗猪周期。跨界匪夷所思者,如黑牛放弃食品业务改行进入OLED面板产业,壹桥海参则花9.9亿元购买了一家持续亏损的游戏公司股权。
最跳跃之跨
黑牛食品“消亡”改卖显示器
2016年7月,曾以“黑牛豆奶”广告闻名全国的黑牛食品宣布,将旗下五家控股子公司以5.13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深圳市黑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黑牛食品将完全剥离食品饮料业务,主营业务变更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对于放弃食品业务的原因,黑牛食品方面表示,是由于2015年该板块业绩不好,市场低迷。2016年9月13日晚,黑牛食品宣布拟募资不超过180亿元,进入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产业。
2016年半年报显示,黑牛食品营收1.13亿元,同比下跌55.06%;净利润亏损3771万元。2015年,黑牛食品液态奶收入下降21.13%,豆奶粉、麦片、核桃粉收入下滑幅度均超过30%。
面对传统食品业务的惨淡,黑牛食品曾高调介入预调鸡尾酒业务,希望以此扭转局势,但预调鸡尾酒项目推出仅一年,黑牛食品即在2015年11月开始公开拍卖数家工厂。
业内分析认为,黑牛食品的消亡源于当前营销结构升级、消费升级。而作为传统食品企业,其经营模式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由此造成企业连续亏损,直至难以为继。而此次黑牛食品彻底去食品化转型科技企业,对于国内传统食品企业来说是个警醒。
最强心之跨
合生元跨界营养品救业绩
受进口品牌冲击、行业竞争加剧及配方注册制新政等一系列影响,自2015年起,包括澳优、合生元、贝因美、雅士利等在内的国产婴幼儿奶粉均曾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各乳企均在转型自谋出路,或发力儿童奶等非奶粉领域,或引入羊奶粉、有机奶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而合生元恰恰是靠“跨界”营养品救活业绩的典型代表。
2015年,合生元斥资76.76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营养品品牌Swisse Wellness 约83%的股权,当年即为合生元新增了8.5亿元的销售额,间接使合生元营收数据拉升了1.84%。与此同时,其婴幼儿配方奶粉收入却下降至33.56亿元,同比减少15.7%,收入贡献率也从2014年的84.1%下降至69.6%。
2016年上半年,合生元婴幼儿配方奶粉收入贡献率继续下降至48.5%,而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的营收贡献率已增加至42.7%,该项前三季度收益也较2015年同期增长13.3%。
尽管合生元在2016年三季报中透露,由于澳洲本土市场受中国监管政策等影响面临代购商去库存的问题,源自Swisse的收益较2015年同期减少约15.7%,但其在电商平台的销售增长表现强劲。合生元已计划在2017年着手扩大线下销售渠道。
尝到跨界甜头的合生元继宣布推出高端有机奶粉品牌后,于2016年12月15日发布公告,将收购Biostime Australia Holdings剩余约17%股权,这意味着Swisse Wellness将100%为合生元所有。
业内认为,靠跨界和进口高端品牌提振业绩或许不失为企业的一剂良方,但就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自身来说,解决市场下滑的良药仍有待寻找。
最不务正业之跨
壹桥海参投9.9亿“玩”游戏
2016年的食品企业跨界中,最“不务正业”的是壹桥海参。2016年8月,壹桥海参宣布将以9.9亿元的估值置换壕鑫互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55%的股权,此举却遭到业界质疑。
从评估报告数据来看,壕鑫互联2015年营收54.24万元,亏损563.42万元;2016年1-4月营收95.37万元,亏损750.88万元。按照9.9亿元的并购金额计算,壕鑫互联账面净资产仅为1630.12万元,对应其100%股权估值为18亿元,增值率达到12870.34%。
这也引发了深交所的关注,要求壹桥海参对此次评估值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进行解释。壹桥海参回复称,壕鑫互联业务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小,账面值比重不高,但在游戏著作权、经营资质等方面有大量无形资源,且目前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近年海参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对大型海参养殖企业转型带来巨大压力,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招商证券认为,海参企业举步维艰,转型迫在眉睫。2016年上半年,壹桥海参营业总收入7817万元,同比下降53%;净利润1325万元,同比下降75%。本次置换,壹桥海参将经营风险较大的海参育苗和养殖等业务置出,置入盈利强的游戏发行及渠道运营业务,明确了向新兴产业转型的战略意图。
最珠联璧合之跨
雏鹰农牧联姻沙县小吃延伸产业链
2016年11月29日,“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发布公告称,将出资4500万元与沙县小吃集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子公司,占股45%。还将出资不少于9000万元,通过增资形式认缴沙县小吃餐饮连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45%股权。
“过去觉得为卖猪肉建饭店不可能,结果一不小心我借用了别人的饭店。未来沙县小吃将变成中国的麦当劳。”雏鹰农牧集团董事长侯建芳在公开场合表示,此次投资沙县小吃,表明雏鹰农牧下决心再次把产业链拉长。
信心十足的雏鹰农牧在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拓展下游市场,通过双方合作可利用沙县小吃的庞大渠道和网点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雏鹰农牧董秘吴易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沙县小吃门店数量众多,但缺乏统一规范运营,雏鹰农牧介入后,一是要从原材料方面提供放心食材,在全国沙县小吃覆盖的30个中心区域设立中央厨房,对猪肉原料深加工,并起到物流配送中转站的作用。另外运用雏鹰农牧的融资平台,降低沙县小吃单个门店升级的融资成本和难度,助其快速升级。
然而,这次跨界合作最大的问题是沙县小吃店面运营模式不一、股权结构分散。从前期公告材料来看,目前沙县小吃在全国约有6万家经营店,除直营与特许经营店面外,还有大量 “夫妻店”,经营情况较复杂。
雏鹰农牧提出,接下来要对这6万家门店大规模整合,通过引导各地子公司逐步将沙县小吃店进行升级,或指定第三方与沙县小吃业主共同合作,或采取由沙县小吃店主直接投资或共同出资的方式,力争在3年内完成全面升级改造。
如果说跨界玩的是心跳,2016年更多食品企业则选择稳中求胜,通过吞并行业内关联企业与主营业务形成优势互补,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2016年,双汇再花1.45亿美元买下美国猪肉加工企业Clougherty,继续强化进口猪肉的战略布局;华润一举吞并雪花啤酒,奠定了国内市场双雄格局;三元股份收购知名冰淇淋品牌八喜,与乳业互补提升盈利能力;线下水果零售商百果园并购电商一米鲜,在生鲜电商寒潮期可谓是恰逢其时……不过,并购后如何发挥“1+1>2”的效用,还需市场检验。
最大手笔之合
双汇又买美国猪肉厂收获海外双重优势
在食品行业轰轰烈烈的合并进程中,当属双汇动静最大。
早在2013年,双汇国际就以7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生猪和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2016年12月,双汇国际子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又宣布,将以1.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综合猪肉产品生产加工商Clougherty。
这两笔交易一举将美国最大的两家猪肉企业一网打尽。从公告来看,Clougherty公司每天生猪加工能力7400头,年销售额近5亿美元,将为双汇提供知名品牌猪肉产品的完整生产线及在美国西南部的广泛销售网。
事实上,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已经让双汇尝到了甜头。在2015年中国生猪价格持续走高之际,美国生猪价格一路走低,双汇通过史密斯菲尔德加大了美国进口肉的采购,净利润逆势增长2亿元,这是国内其他同行望尘莫及的优势。
从2011-2015年度财务数据来看,通过海外并购,双汇生猪出栏量从不到30万头猛增至1900万头以上,生猪屠宰量由1000万头增加到4800万头以上,肉制品销量由145万吨提高到318万吨,净利润连续两年近10亿美元。同时,双汇在今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名列第495位,也是所有中国上榜公司中唯一一家食品类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美国进口猪肉已经成为双汇上游产业链的重要战略,因此在收购Clougherty后,将继续扩大双汇从美国进口生猪的时间、空间双重优势,进一步降低原料成本。
最霸气之合
华润全资收购雪花啤酒市场呈“双雄”格局
华润啤酒与雪花啤酒的“联姻”,成为2016年国内啤酒行业一大焦点。
2016年7月6日,华润啤酒发布公告,将通过供股筹集资金95亿港元,部分用做收购由SABMiller Asia所持有的雪花啤酒49%股份,进而实现对雪花啤酒的全资控股。啤酒行业普遍认为这有助于华润彻底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
公开统计显示,华润啤酒与南非米勒SAB Miller的合资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在中国市场占有25%的市场份额,远超第二位青岛啤酒(18%)和全球最大啤酒企业百威英博(16%)。
数据显示,近两年国内啤酒市场表现欠佳,在国产啤酒产量下降的同时,进口啤酒市场占比大幅上升。业内认为,华润全资收购雪花将极大程度增强其未来行业话语权,国产啤酒竞争实力也将增强。
此次收购也使国内啤酒行业格局进一步分化,从之前的“3+3结构”,即内资的雪花、青岛、燕京,加上外资的百威、SAB、嘉士伯,改变为“2+3结构”,即两大巨头雪花、百威,加上青岛、燕京、嘉士伯等品牌,中国啤酒业将进入雪花、百威双雄争霸格局。
市场优势的巩固也为华润带来了一些麻烦。对于这场收购,有专家分析认为恐涉嫌垄断,造成对其他同业不利的局面,最终给消费者利益带来损害。
事实上,华润啤酒收购雪花啤酒一事曾涉商务部反垄断调查。2015年11月,世界第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宣布将收购排行第二的英国南非米勒全部股权。两大啤酒巨头的合并,曾被中国商务部进行市场反垄断审查。
2016年7月2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予以批准,但前提条件是南非米勒出售其所持华润雪花49%股权。此前,几方已达成协议,华润啤酒收购该部分股权。
2016年10月,华润啤酒宣布完成对雪花啤酒剩余股份的收购。
最优质之合
三元收购艾莱发喜冰淇淋盈利能力反超
收购标的是否为优质资产,是否能够带来持续盈利价值,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2016年1月11日,“因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多日的三元股份发布公告,以13.05亿元的交易作价收购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90%股权,意将后者旗下“八喜”冰淇淋优质资产并入公司。
对于收购原因,三元股份表示,艾莱发喜主要从事冰淇淋等低温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双方在产品结构、市场布局、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拥有较高互补性,可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持续盈利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艾莱发喜正式成为首农集团旗下品牌。根据尼尔森数据,2012年“八喜”冰淇淋在北京、上海市场分别处于第二、第三的位置,百胜及北京、上海、成都星巴克等是其最大客户。
截至2016年9月,艾莱发喜业绩尚未并入三元股份。但以2014年和2015年前三季度来看,艾莱发喜的盈利能力远超三元。2014年,三元和艾莱发喜净利分别为0.41亿元、0.75亿元;2015年1-9月,双方净利则分别为0.39亿元和1.007亿元。
不过对于三元股份作出的艾莱发喜未来两年盈利预测低于2015年等问题,上交所也曾发出问询,三元对此也进行了解释。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交易将有助于提高国有股权的市场价值,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最机缘之合
百果园吞并一米鲜线上线下整合效果待看
2016年生鲜电商行业迎来倒闭潮,许多平台不是已经倒下,就是在寻求并购的路上。一米鲜则在最合适的时候找到了最佳接盘者。
2016年12月,连锁水果零售商百果园和生鲜电商一米鲜正式对外宣布以交叉持股方式合并,将采取双品牌运营策略共享供应链。一米鲜并入到百果园线上运营体系,一米鲜创始人焦岳出任百果园集团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百果园电商业务。
从双方业务规模来看,此次合并的主导者是百果园。百果园成立于2002年,在30多个城市坐拥1700多家门店,2015年9月获得4亿元A轮融资。而一米鲜成立仅两年不到,用户规模在400万左右,曾先后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及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在市场、资本的洗牌下,此次合并也凸显出了生鲜电商发展尴尬局面,需要抱团取暖、更新模式改变现状。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坦言,公司从2008年开始探索电商运营模式,至今并未能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双方合并后,百果园将继续专注于水果产业链,而一米鲜将继续面向消费者打造品牌。
然而,业内认为这种“双模式”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在销售渠道上,一米鲜主打大学等高校市场,而百果园更侧重于线下实体店的扩张,双方交叉互补的地方并不多。在用户规模上,一米鲜一直走低价补贴换规模的策略,真正留存的用户也不多。尤其在行业龙头易果生鲜推出供应链公司,并以8.5亿元入股联华超市试图反攻线下时,此次整合的胜算还有待观察。
纵观2016年各食品企业表现,新京报《新食品》周刊选出2016十大“失望之食”榜单。它们或身为知名品牌却屡现食品质量问题,或因广告、商标纠纷而遭公众质疑,或因高层受贿而上市遇阻,或因品牌老化而市场下滑,或因合同到期而前途未卜……
“失望”既有产品本身之过,也蕴藏着公众对品牌的期待。希望借此“失望之食”盘点,助更多的食品企业在新的一年表现良好,不负众望。
养元六个核桃
失望关键词:失信
上榜理由:2016年4月,美国金州食品有限公司宣称,因“六个核桃”生产商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违约,导致大批核桃积压,遂将养元公司告上美国法庭、中国香港两地法庭,索赔1029万美元。一同被起诉的还有被指为养元实际控制的中国香港缤果国际贸易公司。
不过,养元公司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否认了美国公司的说法,称与该公司从无合作,毁约指控“子虚乌有”,且截至去年6月6日养元公司仍未收到任何诉讼通知。
尽管两家公司均未就各自说法提供任何证据,但这场涉及千万美元的合同官司让养元“六个核桃”的信誉着实再一次受到质疑。
而早在2015年新广告法颁布后,养元“经常用脑 多喝六个核桃”广告就因涉嫌虚假宣传而频遭职业打假人和法学界人士质疑,先后经历了近十场官司。
有打假人认为,根据《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文献,核桃没有健脑功能,“经常用脑 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是在误导消费者。此外也有学者质疑,“六个核桃”的名字明显暗示产品核桃多;虽然没有直接宣传核桃有补脑功效,但“经常用脑 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可以让消费者自己去联想,进而产生误解。
失望指数:★★★★★
南方黑芝麻糊
失望关键词:屡犯
上榜理由: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南方黑芝麻糊两度登上质量“黑榜”,其努力营造的“健康营养”形象因此受损。
继2016年年初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布广西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5批次产品大肠菌群超标后,江西省食药监局于2016年10月份又公布江西南方黑芝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3批次产品大肠菌群或菌落总数超标。
业内分析认为,南方黑芝麻糊接连出现问题,属于恶性质量事故,对南方黑芝麻糊的品牌、渠道将带来更大打击。
而从过去几年业绩表现看,南方黑芝麻糊类产品增长乏力。2015年报告显示,南方黑芝麻糊类产品销量同比下降5.39%。2016年上半年,其营收和利润也均呈下降趋势。
营销专家高健锋向媒体表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敏感度非常高,一旦触碰该底线,将在消费者心中造成恶劣影响。南方黑芝麻集团在转型扩张中忽视了作为企业生存命脉的食品安全,将对其转型产生影响。
失望指数:★★★★★
统一小茗同学
失望关键词:侵权
上榜理由:作为统一旗下近年来的爆款饮品,“小茗同学”却被判包装及广告宣传侵害他人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品牌形象由此受损。
2016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统一公司及河南统一赔偿北京小明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济损失50万元,并停止侵权行为。
小明文化公司诉称,该公司拥有“小明”卡通形象著作权,并以该形象为核心创作完成了一系列漫画及壁纸等作品,享有较高知名度。统一“小茗同学”冷泡茶外包装是小明公司作品的简单变形,故请求法院判令统一公司停止侵权行为。
尽管统一称已提出上诉,在二审判决前“小茗同学”将继续依法销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种侵权会让消费者对其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2016年上半年,统一茶饮料营收37.37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小茗同学”表现抢眼。业内认为,若二审判决“小茗同学”侵权,或将对统一茶饮料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失望指数:★★★★
达利园法式软面包
失望关键词:失察
上榜理由:作为国内休闲食品龙头企业,达利集团旗下明星产品达利园法式软面包近期被曝菌落总数超标186倍,或成为其上市以来的最大危机。
根据2016年11月云南省食药监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云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达利园法式软面包(360克/包,2016/6/30)菌落总数超出国家标准186倍。
公开资料显示,造成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较多,如环境不清洁、操作人员不规范操作及保存不当等。消费者食用菌落总数超标严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达利园官方随后解释称,问题原因“系被抽检出问题商品在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存在管理缺失,导致产品被污染”,已针对发现的疏漏责令云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全面整改。
有观点认为,尽管达利园公布了事后调查与处理措施,但作为国内休闲食品龙头企业,其食品安全管控存在漏洞还是令消费者失望。
失望指数:★★★★
绝味鸭脖
失望关键词:隐患
上榜理由:2016年休闲卤制品市场风生水起。11月11日,周黑鸭在港交所已正式挂牌上市,而绝味食品于2016年6月再冲IPO,却依然处于IPO预披露阶段。上市时间尚未明确,其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或成为绝味上市的最大障碍。
依靠加盟模式及资本的介入,绝味食品近几年快速扩张。其招股书显示,2015年绝味门店数量已达7172家,接近竞品周黑鸭的10倍。而快速扩张也给绝味的食品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
报道显示,2010年绝味一武汉加盟店产品大肠菌群超标引发40余人食物中毒;2011年在深圳市监管部门的抽检中,绝味位列不合格名单;2013年,绝味再次因大肠菌群超标30倍被央视曝光。“徒手装鸭脖”、“员工偷吃一半脆皮肠又放回”,2015年发生的“江西绝味事件”更是暴露出绝味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朱丹蓬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对绝味品牌造成了很大伤害,也凸显出中国加盟体制的弊端。“如果上市,绝味需要加强质量管控,在加盟店管理上投入更大精力和资源”。
失望指数:★★★★
西凤酒
失望关键词:集体腐败
上榜理由:西凤酒的上市之路可谓艰辛。2016年4月1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了西凤的招股说明书,西凤酒有望成为A股第20家白酒上市公司。然而时至今日,西凤酒IPO依旧没有最新进展。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西凤酒改制重组,先后两次启动增资扩股,为上市铺路引进了9家战略投资者,共募集发展资金10亿元。2010年,西凤酒拉开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大幕。2012年,媒体爆出西凤酒2010年亏损4.2亿元,“3年盈利”的限制加上2012年下半年以来IPO停滞,西凤酒上市计划一推再推。2014年初,西凤酒再度宣布“希望2015年能够上市”,然而处于白酒深度调整期,西凤酒不得不再度放弃上市日程。而自2012年以来,西凤酒10位董事先后离职,引发外界多种猜测。
更让人糟心的是,原宝鸡市副市长袁军晓受贿案日前宣判,西凤酒前高管张锁祥、高波为升职而行贿牵扯其中。而在西凤酒的改制过程中,原西凤酒供应商、经销商等多人向袁军晓行贿,以取得西凤酒股份。2016年12月27日,西凤集团原总经理张锁祥因受贿、行贿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又一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
尽管西凤酒方面表示,目前公司经营情况良好,公司冲刺IPO的计划正在进行之中。但外界分析认为,前高管团队受贿,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IPO或将受到影响,使本就艰辛的上市之路再添变数。
失望指数:★★★
新希望爱睿惠
失望关键词:赔本吆喝
上榜理由:2015年,国产婴幼儿奶粉开启低价时代,新希望爱睿惠更是以99元的定价一度被外界视为“搅局者”。然而时隔一年,与同样低价但已扩大销售至香港的君乐宝奶粉相比,爱睿惠则黯淡得太多。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表明,99元奶粉前期肯定会亏损,只有当产品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实现盈利。
新希望旗下产业投资平台草根知本方面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目前爱睿惠线上渠道主要为京东和天猫,线下渠道主要为沃尔玛,2016年销售将较2015年增长400%以上。但对于销售额及盈利情况,草根知本方面表示“不便透露”。
乳业专家宋亮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180元-250元的奶粉仍是主流,在整个市场的销售占比可达60%。君乐宝168元左右的定价对渠道商来说有一定动力,但爱睿惠99元的定价几乎无利可图,因此动销相对较弱。而直接依靠线上渠道,也面临不被消费者认可的问题。
业内认为,从长期来看奶粉价格势必进入下行通道,但中国奶粉价格构成机制并没有完全消除,过低的价格容易把渠道做死,恐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局。
失望指数:★★★
光明莫斯利安
失望关键词:后劲不足
上榜理由:作为中国市场最早推出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销售额在光明乳业全年营收的占比曾一度从2012年的11.6%攀升至2014年的28.9%。然而此后莫斯利安却表现得后劲不足,甚至有机构预测2016年其常温酸奶老大的位置将被取代。
2015年,莫斯利安销售收入 58.74亿元,同比下降1.44%。而根据尼尔森监测数字,2015年12月-2016年2月,伊利安慕希连续3个月销售份额超过莫斯利安。据报道,安慕希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了20亿元,全年有望达到80亿元,或超越莫斯利安跃居常温酸奶品类第一。
除安慕希外,蒙牛纯甄、君乐宝开啡尔、三元冰岛酸奶等也对莫斯利安展开了“围剿”之势。光明乳业总裁朱航明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伊利、蒙牛在营销体系方面较光明经验丰富,其常温酸奶市场份额增加甚至超过光明也是正常的。目前从2016年前三季度来看,莫斯利安在同比增长,光明也更加注重经销体系变革和口味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长达七年维持原味的光明莫斯利安于今年推出了2果3蔬系列新品,并邀请五月天代言。分析认为,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强,莫斯利安或有机会扭转颓势。
失望指数:★★★
中国红牛
失望关键词:前途未卜
上榜理由:2016年,功能饮料“领跑者”中国红牛陷入窘境,其商标授权即将到期。截至目前,其品牌授权“仍处于谈判中”,中国红牛前途未卜。
公开资料显示,1966年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诞生于泰国。1995年12月,华彬集团拿到泰国天丝医药集团授权后开始生产中国红牛,授权合约据称将于2016年到期。
在局面如此不明朗的背景下,华彬集团加大了国际快消品的引入力度。此举引发市场猜测,华彬正在为可能出现的续约失败结果提前进行战略布局。同时另有消息称,华彬集团营销总监已“下课”,并裁员30%-40%。
其实,早在2015年8月,中国红牛商标授权到期的消息就已流出。有销售人员透露,种种迹象表明商标授权可能“没有搞定”。据媒体公开的数据,2015年华彬集团在国内快消领域的销售总额为234.01亿元,红牛占比高达98%以上。
分析认为,此次红牛能否继续获得商标授权,直接左右着华彬的生死存亡。
与此同时,市场上还有一款奥地利红牛(Red Bull GmbH),成立于1987年,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若此次中国红牛无法继续取得授权,无疑有助于奥地利红牛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失望指数:★★★
三只松鼠
失望关键词:抄袭抢注
上榜理由:因抢注“零食侠”商标,知名互联网零食品牌三只松鼠招来质疑,堪称2016年食品行业中最奇葩的一幕。
2016年8月,成都零食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若宸公开指责,三只松鼠涉嫌抄袭,并在2016年4月1日把“零食侠”1到45类商标全部提交注册申请。该商标不仅文字与成都零食侠商标完全一致,图案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赵若宸认为,三只松鼠的行为无异于对零食侠品牌的全面封杀,将对其周边产品开发、自有零食生产销售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5年7月的成都零食侠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三款“零食侠”商标,早在2015年6月提交了“零食侠”关于第35类文字商标的注册申请,使用范围包括广告宣传、为零售目的在通讯媒体上展示商品等。当时就公司业务范围而言第35类文字商标已经足够,并没有将注册类目扩大。
截至目前,三只松鼠官方旗舰店中没有任何使用“零食侠”logo的产品在售,且其申请的“零食侠”商标尚在受理通知书发文阶段。不过,三只松鼠方面承认申请注册了“零食侠”商标,并称在申请前并不知道有零食侠这样一家公司存在。
失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