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
检察机关督促履行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消费者权益保护 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行政公益诉讼 检护民生
【基本案情】
随着预制菜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消费者对于社区团购食品、网络销售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关切和忧虑。广东省珠海市部分经营者在外卖平台标示“现炒”“现做”,宣传菜品为现场制作,实际却使用“即热型”成品预制菜加热后出餐配送,使用预制菜料理包按现制菜品出售,未告知消费者;部分社区团购在运输配送需冷冻贮存的预制菜产品时未按要求使用冷链运输设备、解冻后重新冷冻,致使运输及自提点贮存温度不达标,存在腐坏变质等食品安全隐患,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检察机关履职情况】
2024年2月,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开展预制菜专项监督活动。针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线索发现难的问题,采集网络餐饮平台商家信息、用户评价数据,调取相关预制菜生产企业和商户经营许可信息、消协相关食品投诉举报情况,通过设置“现炒”“月销量”“出餐时间”等关键词进行数据碰撞,利用大数据筛出待核查线索,再采取实地采买、蹲点调查、走访约谈等方式展开初步调查。
2024年3月15日,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经对预制菜生产端、运输端、餐饮端全产业链调查发现,抽检的14批预制菜产品中普遍添加防腐剂,2批样品检出二氧化硫、增塑剂残留超标;某社区团购平台冷链运输不规范,将需冷藏、冷冻的预制菜品常温贮存,3家团购自提点预制菜品解冻后重复冷冻,存在腐坏变质风险;5家餐饮服务经营者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2家餐饮经营者使用“即热型”预制菜料理包代替现炒菜品进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4年3月27日,为了解决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合规运输贮存、如何平衡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经营发展等办案难点问题,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相关行政机关、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餐饮行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参与,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凝聚保护合力。2024年3月29日,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约谈网络外卖平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严格规范预制菜运输和贮存,完善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斗门区人民检察院依托与区人大建立的公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预制菜检察建议衔接转化为区人大代表建议,强化监督协同。
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针对料理包食品添加剂超标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问题,开展抽检112批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42份,立案查处5宗,罚款10万余元;针对虚假宣传、贮存温度不达标、冷链运输不规范、增塑剂超标等问题,检查129家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6份,立案查处1宗,通报企业所在地监管部门协查2宗;针对预制菜公示制度配套规定不完善问题,与检察机关共同推动行业协会制作印发《规范预制菜经营倡议书》400份,并约谈外卖平台,倡导外卖平台在点餐页面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全区120家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响应;严格规范冷链运输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4家企业成为《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等地方标准参编单位,17家单位参与《预制速冻鲈鱼片》等标准制定,入选广东省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
2024年4月5日,斗门区人民检察院与相关行政机关、白蕉海鲈预制菜生产企业协作联动,有力推动《预制菜 海鲈鳍》(T/GBAS 89-2024)等地方特色预制菜质量和食品安全团体标准出台,首次在预制菜团体标准中明确“不添加防腐剂”等内容,并促推纳入大湾区标准,引导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典型意义】
(一)检察机关办理涉新业态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依托大数据开展监督,聚焦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预制菜串联起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价值链,关系到乡村振兴、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检察机关围绕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聚焦消费者知情权、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社区团购冷链运输、预制菜产业链发展缺乏相应标准等问题,综合运用大数据筛查线索、公开听证、检察建议与人大建议衔接转化等方式提升监督质效,推动预制菜生产质量优化、运输贮存规范、餐饮服务保障知情权的“三端”全链条公益保护,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检察机关通过办案推动预制菜团体标准制定,回应消费者对防腐剂的忧虑,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预制菜产业是关系居民饮食健康的重要产业,应当加强食品安全诉源治理与标准指引,检察机关坚持上下一体化履职,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互联网新业态和社区团购预制菜食品安全隐患切入点,倡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及外卖平台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深化标准化体系建设,与行政机关、预制菜企业联动召开预制菜团体标准推进会,凝聚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保护合力,推动六项地方特色菜肴预制菜团体标准出台,并首次在预制菜团体标准引入“不添加防腐剂”内容,以高质量行业发展守护群众高标准食品安全。
案例八
陈某甲等七人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
【关键词】
假冒注册商标罪 食品安全 全链条打击 检护民生
【基本案情】
某某集团公司系“某某”注册商标的所有权人。2018年,陈某甲在未经某某集团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其租赁的河北省怀来县沙城镇一处民房内灌装假冒的某某豆奶粉,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在周边多个省份进行兜售。为掩饰其假冒某某豆奶粉的事实,陈某甲在2021年下半年有意取得某某集团公司半年期限的经销代理权限。经查,仅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陈某甲向李某甲、魏某某、李某乙等人销售假冒某某豆奶粉3300余箱,销售金额共计人民币57.1万元。现场扣押已经加工完成的假冒某某豆奶粉523箱,价值人民币8万余元。另查明,杨某某向陈某甲销售带有“某某”注册商标的包装袋及纸箱11万余个;窦某某、陈某乙为陈某甲制造溯源二维码9.7万个。
【检察机关履职情况】
提出侦查意见建议。2022年5月9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接到某某集团公司报案后,对本案立案侦查。2022年9月24日,该局将案件移交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公安局(以下简称铜山区公安局)办理。经公安机关商请,徐州市、睢宁县两级检察机关通过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意见机制,建议公安机关重点开展以下侦查工作:一是对扣押的假冒某某豆奶粉进行质量检测,查清涉案产品质量。二是通过梳理主要犯罪嫌疑人陈某甲的微信、支付宝交易记录等电子数据,实现对商标标识制造商、侵权产品生产商、销售商的全链条打击。三是针对陈某甲2021年取得某某集团公司经销代理权限后真假混卖的情形,结合产品销售渠道及销售价格进行甄别,扣除销售的正品数量,从而准确认定涉案金额。四是及时对扫描二维码后出现的验证信息进行提取,以完整、有效固定电子数据。
审查起诉。2023年1月31日,铜山区公安局以陈某甲、窦某某、陈某乙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杨某某涉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李某甲、魏某某、李某乙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移送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睢宁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睢宁县检察院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准确认定案件性质。经检测,涉案假冒豆奶粉的维生素D含量和钙含量与标识不符,但豆奶粉中蛋白质、水分、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均符合国家关于豆奶粉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故陈某甲等人的行为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应当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准确认定罪名。关于窦某某、陈某乙提供溯源二维码的行为,经审查,扫描溯源二维码后跳转的验证页面显示“某某”商标标识,溯源二维码主要起到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且窦某某、陈某乙二人与陈某甲不存在事前、事中通谋,遂依法将该二人的罪名变更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三是宽严相济,分层分类处理。通过释法说理促成全部被告人认罪认罚,考虑涉案豆奶粉系在小作坊中生产灌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应依法严厉打击,遂对在案7名被告人全部依法提起公诉。同时,充分考虑其具体行为作用、获利金额、社会危害性等情节,建议对制假源头主犯依法严惩并适用实刑,对认罪悔罪态度好、涉案金额较小的涉案人员依法从宽处理。
指控与证明犯罪。2023年2月28日,睢宁县检察院以陈某甲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杨某某、窦某某、陈某乙涉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李某甲、魏某某、李某乙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向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铜山区法院)提起公诉。2024年6月28日,铜山区法院采纳检察机关起诉意见和量刑建议,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陈某甲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李某甲、魏某某、李某乙有期徒刑八个月至六个月不等,均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三千元;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杨某某、窦某某、陈某乙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一年不等,缓刑二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七千元至一万元不等。
综合履职。检察机关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代理经销商知假售假等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建立食品安全领域联动配合协作机制,将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违法线索移送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理,向企业发出风险提示函,建议加强对代理经销商的监管,推动形成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合力。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宣讲等方式,加强普法宣传,以案释法,让公众及时了解最新造假手段,提升消费者鉴别真伪的能力。
【典型意义】
(一)深挖彻查上下游关联犯罪,实现全链条打击。检察机关办理涉食品等民生领域假冒注册商标案件,应牢固树立全链条打击意识,注重深挖上下游犯罪线索,根据各环节涉案人员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层分类处理。对于上游非法制造并提供商标标识的人员,未在事前、事中与制假人员形成通谋的,可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定罪处罚。对于利用代理经销身份便利实施制假售假、真假混卖的,应当结合销售途径、销售价格等证据进行甄别,准确认定犯罪数额。
(二)强化综合履职,筑牢民生保护防火墙。涉食品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检察机关应坚持惩治犯罪与预防犯罪并举,统筹运用刑事追责、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行刑衔接等多种方式,确保案件办理质效,更好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办案中应注重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形成打击涉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合力。针对办案中发现的企业经营管理漏洞,依法向企业制发风险提示函,推动行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