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年来,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如何?

  • 日期:2019-10-19
  • 来源:中国质量报
  • 阅读:352720
  • 手机看

《食品安全法》颁布10年后,中国乳业拿出了中国生鲜乳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食品行业最高水平”等多个亮眼的成绩单,走出了质量之殇的泥沼,将笼罩在国产乳品头顶的阴霾远远抛开。

《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年来,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如何?

走出质量之殇 迈入最好时期

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首次确定了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对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了详细规范,同时也从民事、行政、刑事方面加大了惩罚力度。

《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年来,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如何?

2008年10月,已经进入三审即将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草案)突然进行了8个方面的重要修改,其中6方面都是针对三聚氰胺事件制定的。一年后的全国两会前夕,《食品安全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了我国食品治理从食品卫生向食品安全的重大转变。

《食品安全法》颁布10年后,中国乳业拿出了“中国生鲜乳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食品行业最高水平”等多个亮眼的成绩单,走出了质量之殇的泥沼,将笼罩在国产乳品头顶的阴霾远远抛开。

质量安全,中国乳业曾经从这里跌倒;如今,又从这里重新站了起来。

奶粉“触发”食安改革

回顾过去的十年,既是中国食品安全法治不断超越的十年,也是我国乳业从低谷走向振兴的十年。更“凑巧”的是,在中国食品安全改革的历史中,乳业扮演了重要的“触媒”的角色。

与旧版相比,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篇幅和内容上均有大幅扩展——条款从104条增加至154条,字数从1.5万字增加至将近3万字。这部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重典明确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在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配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

这些法规政策及标准包括:《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3年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母乳代用品宣传和销售行为的通知》《关于使用进口基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记录规范的通知》《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有关工作的公告》《关于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规范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等。

这些法规政策涵盖了奶牛养殖、原料乳收购、乳制品加工、质量控制、市场监督、产品销售及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并在乳制品行业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规范了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了乳制品、婴幼儿乳粉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推动了乳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让下一代喝上好奶粉”

在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让祖国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我一直很重视!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要下决心把乳业做强做优,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

在源头上严防,要求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逐步拥有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对主要原料实施批批检验,保障原料质量安全。

在过程上严控,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全面检查企业生产许可保持情况、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检验能力情况以及不合格产品处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开检查情况。

对产品严检,坚持“市场买样、异地抽样、轮流检验、月月抽检、月月公布”的原则,持续加大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力度,并实现企业和项目全覆盖。

对市场严管,全面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制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违法严惩,针对监督抽检和体系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地方监管部门严肃查处,吊销了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按照“处罚到人”的要求,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一定年限的从业禁止处罚。

最严格的监管,换来了最好的成效: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大型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生产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检验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2018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以下简称D20峰会)上,当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讲出“当前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时,台下爆发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掌声是献给马纯良所透露的“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近三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的亮眼数据,掌声更反映出,中国奶业尤其是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为自己正名”的热切期盼。

据马纯良介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9%、99.1%和99.5%,在所有大宗食品中合格率最高,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逐年增长。2015年产量约70万吨,2016年约80万吨,2017年约90万吨,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反映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消费信心逐步恢复。

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本级)共抽检乳制品10次、1670批次,合格1669批次,不合格1个批次,合格率99.9%。2018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乳制品55126批次,合格55003批次,不合格123批次,合格率99.8%。

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本级)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10次、2546批次,合格2540批次,不合格6个批次,合格率99.8%。其中连续7个月合格率100%。2018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11064批次,不合格22批次,合格率99.8%。

2017年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0.1%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国产奶品质越来越好,75.7%的受访者对国产奶的信任度有所提高。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领先,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乳品发达国家水平。

乳企的“自我革命”

自2008年以来,国内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所有企业的设备水平、检验能力、科研能力、质量保障能力、职工队伍专业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生产过程实现程控化操作管理,达到了“智能化工厂”的水平。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全部实施ISO、HACCP管理体系,原料进厂、产品出厂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批批检验,做到了原料可溯源,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究。

十年来,国内乳企大力发展规模饲养,逐步淘汰“庭院式饲养、副业式经营”的散养模式;倡导企业实施全产业链管理新模式,大力发展企业自有奶源,从饲草饲料种植、奶牛饲养到乳制品加工;大力推广机械挤奶,对奶站进行整顿提升等,使原料乳的质量安全不但得到了保障,而且得到明显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9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乳制品22903批次,合格22863批次,不合格40批次,合格率99.83%;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665批次,合格2660批次,不合格5批次,合格率99.81%。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按照原定计划对乳制品每季度、婴幼儿配方乳粉每月进行抽检,但对检验结果公布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仅公布不合格产品信息,合格产品信息不再公布。上半年,除3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第7号通告,显示抽检婴幼儿配方粉272批次、不合格2批次、合格率99.3%之外,其他月份、季度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找回失去的“信心”

10年过去了,国产奶粉的变化和进步有目共睹。如今,国产奶粉不但是在国内部门的检测中表现优异,就是在境外机构的抽检中同样格外抢眼。表现在市场方面,就是国产奶粉正在不断“收复失地”。

2018年,香港第三方检测机构“水中银”对当地市场上销售的全球16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进行超过1000种有毒物质的筛查,国产奶粉杀出重围,获得了“绿鱼”最高安全评级。

“在最严监管下,可以说中国的婴儿奶粉已经是最安全的食品了。”

2019年,被行业视为洋奶粉与国产奶粉的一道分水岭——统计数据显示,经过连续多年的销量攀升,2018年国产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9%,为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国产奶粉将大概率跨越50%成为奶粉市场的主导力量。

2015年起国产奶粉开始逐渐复苏,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2019年中国奶粉实现市场反转已成定局。“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与生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中国人的奶罐子一定要捧在自己手里。”

10年前,国产奶粉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跌入谷底,10年后,国产奶粉再次崛起,迈向“最好的时期”,重获消费者认可。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让人忘记了那段“中国乳殇”的历史,而是国产奶粉以全新的过硬品质和安全形象,再度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