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词专家解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路福平对热词之一的“自加热食品”进行了解读。路福平表示,目前专家正探讨建立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统一的标准,如通包含的化学成分和比例、加热强度、产氢量等指标进行规范。
自加热食品是以无火焰自加热器对食品加热,快速复热至可食用状态的产品。最早是为野外环境下的餐饮而开发的特殊方便食品。在我国,自加热食品始于军需,随着自加热技术进入民用阶段以后,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以自热火锅为代表的自加热系列产品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常见的自热火锅、自热米饭以外,还有自热的粥、面条、米线、汤等,种类多样,满足了消费者在更多消费场景下对热食的迫切需求。
“尽管自加热食品安全性总体可控,但“自加热包”的安全风险应予以充分关注。” 路福平表示,不论哪种发热包,其在发热时均会产生微量氢气。如果个人食用或少量人聚集食用时,即使在密闭环境中,发热包发热所产生的氢气量也远远达不到可引起爆炸的极限。正常情况下,对正规产品按照正规操作规程食用,不会发生破裂等风险和安全性问题。但是如果在密闭环境下,众人同时食用大量自加热食品,或者自加热食品包装盒上面的通气孔被堵塞时,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给予充分关注。
目前,专家正积极探讨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如通过对自加热食品发热包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比例、加热强度、产氢量等指标进行规范,以及对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明确要求,以期通过标准的建立,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路福平还建议,应加大对自加热包安全性的研究,并尽快建立相关标准和法规。此外,消费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安全享用方便美食。消费者首先要选购正规厂家产品;其次,在食用自加热食品前,要观察包装盒体是否有裂缝或挤压破损等现象,如发现加热包层的液体有渗透,则不要食用。同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来操作,不要将正在加热的食品包装直接放置在不耐高温的承载材料上,以避免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