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行业】“无糖”食品是糖友的救星吗?控糖人都应该知道!

  • 日期:2025-11-22
  • 来源:崇明区市场监管
  • 阅读:7
  • 手机看

上路过便利店,顺手拿一瓶“无糖”酸奶;下午茶点单,特意备注要“无糖”奶茶;逛超市时,货架上的“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更是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好……如今,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无糖”食品早已悄悄走进我们的日常采购清单,仿佛只要贴上“无糖”标签,就等于握住了“健康通行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无糖”就一定等于健康吗?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选购“无糖”食品的那些门道,记住这3点,让你轻松避开陷阱,吃得明明白白!

01

无糖不是没有糖无蔗糖≠“无糖

微信图片_20251104104546_42_168.jpg

多人看到“无糖”两个字,就默认为食品里一点糖都没有,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不含糖,指的是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糖含量≤0.5克,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含量较低。

举个例子:一杯500毫升的“无糖”奶茶,每100毫升仍有可能含0.3克糖,那么喝完整杯,你依然会摄入1.5克左右的糖。积少成多,长期大量饮用,依然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更要注意的是,“无蔗糖”和“无糖”完全是两回事!“无蔗糖”仅仅意味着食品中没有添加蔗糖(我们平时吃的白砂糖、红糖主要成分就是蔗糖),但不代表没有其他糖类。很多“无蔗糖”食品会添加麦芽糖、葡萄糖浆等,这些糖的升糖速度和对身体的影响,可不比蔗糖小。所以下次看到“无蔗糖”标签,别着急下单,一定要再看看配料表!

无蔗糖≠无糖

02

无糖无碳水!这些碳水”还会悄悄变成糖

除了添加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隐形糖”——碳水化合物。很多“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面包、无糖燕麦片,它们的主要原料是谷物(大米、小麦、燕麦)、薯类(红薯、土豆)等,这些原料本身就富含淀粉,而淀粉恰恰属于碳水化合物。

可能有人会问:碳水化合物和糖有什么关系?其实,淀粉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最终变成葡萄糖被身体吸收。说白了,这些“隐形糖”,最终还是会以“糖”的形式被身体利用。

2_副本.jpg

所以如果你需要控制血糖(比如糖尿病患者),或者在控制体重,选购“无糖”食品时,不仅要看糖含量,更要关注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避开“隐形糖”,别被“无糖”标签迷惑,误以为吃多少都没关系。

03

关注“代糖”!长期大量吃,可能有风险

代糖.png

既然“无糖”食品里糖含量很低,那它们为什么还能保持甜味呢?答案就是“代糖”。

代糖是一类能提供甜味,但热量远低于蔗糖的物质,常见的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目前,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限量内使用代糖,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这也是“无糖”食品能流行的重要原因,既能满足对甜味的渴望,又能减少热量摄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代糖可以无限制食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某些代糖,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甚至可能对血糖调节、食欲控制产生潜在影响。虽然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但“适量”始终是健康饮食的核心原则,长期大量食用还是要谨慎。

说到底,“无糖”并不是健康的“万能贴”,代糖更不是“万能解药”,别因为“无糖”就放开吃,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莫要盲目跟风。真正的健康饮食,从来不是靠某一种“无糖”食品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学会看标签、辨成分,合理搭配三餐,做到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