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出现了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通过媒体报道,截至8月11日,今年全国发现食用小龙虾后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病例超过100例,分布在湖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其中江苏和安徽的病例数最多(超过60例)。
以“小龙虾”及“横纹肌溶解症”为关键词,通过对今年“食用小龙虾后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病例”相关事件进行检索,共发现34起事件,分析如下:
一、时间分布
(一)媒体报道时间分布
最早3月29日报道湖北武汉一起事件,主要集中在7、8月报道。报道时间比病例发病时间平均晚4.52天,最短1天,最长17天。
(二)发病时间分布
3月1例,6月约11例,7月约106例,8月19例。
食用小龙虾后基本上当天发病,约三分之一病例隔天发病。
二、地点分布
(一)病例分布
江苏12起事件(南京、无锡、扬州、江阴、张家港、扬州)共约69例,
安徽7起事件(芜湖、马鞍山、池州、滁州、铜陵)共约44例,
广东5起事件(广州、深圳、佛山)共8例,
浙江4起事件(杭州、宁波)共4例,
湖北3起事件(武汉)共6例,
上海1起事件(普陀区)共4例,
山东1起事件(济南)共1例。
(二)食用小龙虾地点分布
有记载食用地点的23起事件中,家庭加工及餐馆就餐各10起,各占43%,外卖3起,占13%。6、7月病例以家庭加工为主,8月以餐馆加工及外卖为主。
三、人群分布
有记载性别信息的24起事件中,男女均为17例,性别比1:1。媒体报道大部分无年龄信息,无法分析。
共同就餐人数与发病人数平均比值为1:0.79,24起记载就餐人数事件中,14起全部就餐人数均发病,占58%。
(由于媒体报道信息不全,以上病例信息与实际发病数据会有差距,仅供参考)
从今年3月开始,湖北襄阳市水产品安全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中心就开始对全市生产环节的小龙虾进行分批次抽检,抽检的6个批次100多个样品中,合格率为100%。
5月13日,宁波镇海市场监管局在对小龙虾店的抽检中,发现20多个批次检出了孔雀石绿、呋喃西林等药物成分,而这些药物有致癌、致畸可能,还有少批次小龙虾检出重金属含量超标。更让大家震惊的是,报道称问题小龙虾来自江苏南京、盱眙等地。
6月1日,南京市食药监局近期进行了专项抽检。共抽检60批次小龙虾,检测了孔雀石绿、呋喃类代谢物、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结晶紫、铅、砷、汞、镉等项目,全部合格。
6月16日,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通报2016年5月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本次监督抽检主要涉及小龙虾及小龙虾底料,抽检样品共99批次,其中合格98批次,不合格1批次。
7月6日,温州市监部门委托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温州分院对市区农贸市场和餐饮单位的小龙虾 开展抽检活动,共抽检小龙虾23个批次,其中农贸市场8批次,餐饮单位15个批次,检测合格率达100%。
7月17日,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小龙虾消费风险提示。
7月20日,马鞍山市疾控中心发布风险提示。
7月27日,铜陵市铜官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了餐饮服务环节小龙虾集中专项监督检查和抽检活动。
7月29日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发布消费风险提示,建议市民谨慎购买和食用野生小龙虾。
7月中下旬,杭州市食品安全监督协会和上城区食品安全监督协会分别到翰林农贸市场、中河农贸市场和朝晖农贸市场采集了30批次水产品,包括明虾、沼虾、小龙虾、草鱼、黑鱼、汪刺鱼、黄鳝、螺蛳、梭子蟹等,送到符合要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主要有抗菌素、重金属和孔雀石绿等指标。经检测,此次采集的30批次水产品全部合格。
8月2日,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组织,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市场监管局共同参与,在三区开展小龙虾专项抽检活动。抽检人员兵分4路,共抽检了9家餐饮单位的9批次小龙虾,并将委托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温州分院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将于近日公布。
8月10日,深圳市食药监局公布了深圳17个小龙虾样本抽检结果。抽检项目包括水产及其制品中的铅、镉、甲基汞、无机砷、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AMOZ、AOZ、AHD、SEM)、合成着色剂等指标。17个样本全部合格。
8月起,江苏泰州市开始展开监测工作,监测各相关医院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
查找“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原因是个世界难题,自1924年出现后,一直没有结果,美国目前也只是高度怀疑生物毒素。
据以往的媒体报道,美国也出现过多例小龙虾致病的病例,都是买回家煮熟食用后发病,跟我国的案例很类似。事情发生后,露易斯安那州卫生部及时获得样本,没分析出东西来。美国卫生机构怀疑龙虾被农药或者化学物质污染,随即展开环境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食用的小龙虾没有农药或化学物质的污染。将剩余的小龙虾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农用杀虫剂及除草剂均为阴性,也就是说是安全的。最后,他们将样品送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进行毒素检测,也是无果而终。目前,美国医学界对造成这一病的毒素仍处于猜想阶段,认为它是跟人类所发现的毒素排名第二的海葵毒相似,耐热,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肌肉内离子通道紊乱。
【百度指数】
根据下图监测结果,2016年以来网友对“小龙虾”的关注度高峰期在4月至今,8月较7月稍有回落,仍处于较高水平。
对“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高度关注度在7、8月,7月8-13日产生一个高峰,8月8-10日产生第二个高峰,目前处于较高水平。
【新浪微指数】
通过监测发现,关键词“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尚未进入热词库,仅有“横纹肌”,该关键词进入7月以来有相对较高的网友热议度,8月较7月高,目前处于最高水平。
根据百度、新浪指数及新闻报道提示,该话题呈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及热议度,本月仍是小龙虾食用旺季,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发现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舆情关注度将会越来越高。
高发季以来多地卫生部门发出了消费风险提示,食药监部门也定期抽检小龙虾,只有宁波检出异常结果,其余地方均抽检合格。网友和媒体仍对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联系感兴趣,相信江苏或安徽地区众多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能提示两者的流行病学关联。从目前媒体报道病例信息分析,编者认为小龙虾致病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安全的烹调方式、过量食用是媒体信息中显示的较高风险的致病因素。
(注:表格空白处均为不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