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声音】企业成功改了名 政府不能免了责

  • 日期:2016-11-29
  • 来源:中国食品报
  • 阅读:354103
  • 手机看

日前,业内知名企业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减肥茶产品名称获批准由“碧生源牌减肥茶”变更为“碧生源牌常菁茶”。在向媒体发布的消息中,碧生源称企业是成功改名。然而企业对于政策积极的执行,并不能抹去留给业内的思考。特别是食药监管部门的责任,应该反省。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2015年第168号)》的规定,到自2016年5月1日起,不得生产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这意味着,“某某减肥胶囊”“某某改善睡眠口服液”“某某护肝片”等一大批生产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将会陆续退出市场。这一公告公布后,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事实证明,这个没有上位法支持的规定,不仅出台仓促,更是不利于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

  一是改名决定没有考虑到企业成本。以碧生源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收益3.25亿元,较2015年同期下跌6.7%。不可否认,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核心单品之一,占总收入比达到42.5%的碧生源减肥茶市场受到改名风波的困扰。值得一提的是,在需要改名的产品中,不乏“同仁堂牌辅助降血脂片”“三奇堂牌养生健肝茶”“碧生源牌减肥茶”“瑞年增强免疫力胶囊”等知名企业生产的品牌产品。这些产品已经形成了品牌,企业为品牌的培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的名称已经高度关联,一旦名称变更,无疑会使企业受到重大损失。

  二是改名决定没有顾及到行业利益。中国保健食品已经诞生了20年,这20年中有了一些优秀的产品形成了民族健康产业的代表性品牌。而这些品牌在当时的政策和市场背景下,申报一些产品的时候用的就是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更改名称给品牌保健食品企业的伤害特别巨大。对于企业而言,为品牌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建立了自己的产品信誉。培育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品牌认知,一旦名称改变,品牌消失,大量的广告投入将付之东流,对于消费者而言,随意改名,变更了公众的消费习惯,实际上剥夺了消费者对于优质产品的认知权。对于市场而言,一些不正当竞争的企业也会借机恶意炒作,以品牌消失为名诋毁优质的产品和规范的企业,扰乱市场。

  三是改名决定没有配套的措施跟进。就改名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发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2015年第168号)》《总局关于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43号)》两个文件,但是这两个文件对于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概念界定并不明确,国家食药监总局并没有对两个公告做出更加详尽的解释,也未出台实施办法。还是以碧生源为例,根据规定,碧生源自2016年5月1日起,已暂停生产附带现有注册名称的减肥茶,只有修订后名称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才能恢复生产。碧生源方面称,今年7月7日,集团已再次向国家食药监总局提交减肥茶产品修订后的注册名称,管理层预期将在今年11月份获得批准。也就是说,碧生源的减肥茶产品将在年底才能恢复生产。

  凭借着强大的品牌优势,碧生源的改名工作是成功的。凭借着监管部门的职能优势,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按照规定成功改名。但是必须承认,总局的这个公告是“一刀切”的执法行为。它给执法者带来了监管的便利,但是客观上却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麻烦。保守统计,受到改名困扰的企业有上千家,上千家企业改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上千家企业改名之后的市场格局和品牌格局难以预测。这上千家企业的折腾,应该足以引起监管部门的反思。

  企业成功改名了。随之,国家食药监总局可以说,规范保健食品命名的工作进展顺利,品牌企业积极响应。随之,业内对于保健食品“改名”的抱怨可能也将会淡化或停止。如结果仅仅如此,高层监管部门真的是失去了一份有价值的反思。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保健食品行业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科学的、艰巨的工作,监管部门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总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