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快讯

【原创】海天、李锦记“问题”酱油事件追踪

  • 日期:2018-10-25
  • 来源:中食安信
  • 阅读:354096
  • 手机看

      日前,江苏省消保委曝光一批不符合国标的酱油,29个样品“上榜”,其中不乏知名商标,包括海天、李锦记,该事件引发强烈地社会关注与讨论,舆论一片哗然。公告引发了消费者、生产企业、行业协会、业内专家、新闻媒体等各方的热议。中食安信根据各方面对事件的反馈进行了跟踪监控,并汇总如下。

      海天、李锦记问题酱油事件阶段追踪如下:


2018.10.12江苏省消保委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


       在江苏消保委相关报告中,“海天”三级生抽酱油营养成分表中的蛋白质NRV%计算有误、标识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符合;“李锦记”三级锦珍生抽钠含量明示数据与实际检测数值不符,因此登上“黑榜”


2018.10.15李锦记发布声明


      15日下午,李锦记公司表示江苏消保委方面早在去年9月17日就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李锦记公司,李锦记公司因为对检测结果存在异议多次沟通江苏消保委,要求对抽检样品进行复检,但未获同意。当时李锦记公司希望能够带部分抽样样品另行检测,并且回公司进行内部分析,也没有得到江苏消保委的同意。随后,李锦记将抽样同批产品留样送到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钠含量合格。


2018.10.15海天味业发布公告


      15日下午,海天味业发布公告称,该瓶生抽标签中蛋白质NRV%标示值低于计算值,被江苏消保委点名。其称蛋白质是对健康有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NRV%是一个营养素参考值,标签上的标示值低于计算值并不构成产品品质问题,更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对于海天的产品,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2018.10.17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声明


      中国调味品协会认为,对于低于国标中酱油氨基酸态氮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应该予以曝光并受到相应的查处;酱油产品的标签标识应依据相关规定执行;符合食品安全添加剂范围和限量要求进行添加的酱油产品均合格,可放心使用。此外,产品抽检和结果公布应保证公正客观。如企业对抽检结果有异议,有权要求该检测机构提供资质证明和抽检样品,企业在确定样品的真实性后,可委托其他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复检;协会支持相关企业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18.10.18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声明


   “我们也遗憾地注意到,本次对比实验报告的发布,存在检验结果确认程序不规范、检验结果解读不尽科学完善等问题。”仅仅因为比较试验中,发现钠和蛋白质标示问题,并且不进行相关复检,就将李锦记、海天的抽样产品作为不合格产品进行公布,“给媒体的标题式炒作制造了机会。错误的媒体报道经过反复转载传播,对我国酱油行业和知名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行业和企业利益,造成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误解和担忧。”


2018.10.23江苏消保委回应此事件


       江苏消保委回应该事件,说“我们只是说这些样品在标签标识、营养成分标注(明示)和品质指标方面存在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情况,不是说这些酱油就是不安全的……这份报告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消费指导,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2018.10.23酱油电商口碑调查:“李锦记”品质差评最多 “太太乐”味道差评率最高


       时代周报互联网事业部联合优捷信达电商监测共同策划,利用网购数据做了详细分析给予消费者解答。在监测的所有品牌中,海天评论量最高,其次是李锦记,占比均在30%以上,属于第一梯队;味事达和厨邦占比均在百分之十几,属于第二梯队,东古牌、鲁花和太太乐三个品牌评论量相对较低;从好评率来看,厨邦的好评率最高,其次是鲁花,然后是太太乐,三个品牌的好评率高于行业总体好评率,而评论量较高的海天、李锦记和味事达好评率低于总体好评率,出现声量与好评率倒挂现象。


2018.10.23调味品购买调查结果出炉:李锦记为最受市民喜爱调味品品牌


     《信息时报》组织发起市民最喜爱的调味品品牌及使用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市民对于调味品品牌的认知与调味品消费的整体习惯。市民最喜爱品牌排名依次为李锦记、海天、味事达、厨邦、千禾、亨氏。李锦记作为最受欢迎的品牌,42%的消费者将其列为首选。


针对该事件,各界对此事件的看法不一


(1)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标识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符,说明海天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疏漏,这与海天作为调味品行业龙头的位置并不相符。另一方面,这也凸显了中国调味品产业结构普遍低端的现状。此事件对整个酱油产业会有一定触动,超市、大卖场等目前正在观望事件是否会进一步发酵。2019年12月要实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新标准,将抬高行业进入门槛,提升小企业整体运营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其实除了新标准,环保风暴也是国家进行行业洗牌,促进产业升级的工具之一。”

(2)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海天、李锦记两家企业的“问题”很可能是莫须有的。其他品牌的问题最多也就涉及商业诚信,几乎不可能带来健康危害。最多是质量等级问题,跟安全性无关。

(3)远东正大检验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高帅称,这没有达到我国酿造酱油的最低标准要求,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叫做酱油。

(4)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黄明表示认同“海天酱油无安全问题”这一说法,但他同时指出,营养成分标示应当真实反映营养成分,要根据实际含量来写,“所以标识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符还是有问题的,海天被点名没点错”。

(5)社会评论观点:中国调味品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将针对酱油产品标识标注问题的质疑称作夸张猎奇,也未免过于“夸张”。有些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需要廓清:产品标识标注的准度跟其安全度是两码事,有些产品虚标营养成分,但也不影响使用上的安全性。鉴于此,在很多人因考虑到安全问题无法淡定地“打酱油”的背景下,调味品协会及时出来发声,厘清很多人的理解误区,也是正确做法。但即便校正认知、提出诉求合情合理,涉事协会将针对酱油产品标识标注问题的质疑称作夸张猎奇,也未免过于“夸张”;称其“不应该被妄议和夸大利用”,姿态更是有些傲慢。事实上该协会如果在声明中先就部分酱油产品标注有误致歉,再去廓清偏误,也许还能收获广泛认同。

      关于事件的后续发酵及发展情况,中食安信会持续关注并进行更新。